在工商行政管理改革不断深入、市场活力日益迸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且复杂化的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加强市场监管,建设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的市场诚信体系,已经成为当下摆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
浙江省义乌市市场监管部门多年来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先行先试,大力实施“信用义乌”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义乌特色的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之路,也对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加强市场监管交出了一份极具借鉴意义的答卷。
诚信——义乌红火的生命基因
义乌经济的红火,无需过多的解释,两组数据就可以充分说明。
——截至2013年底,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206066户。其中,外资经济主体5258户,外商投资合伙企业2018户,占全国80%以上。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义乌是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之一,商品出口到219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近50万人次,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多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市场设立进口商品馆,市场外向度超过65%。2013年实现出口总额182亿美元,出口集装箱78万标箱。
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李一飞的一句话道出了义乌市场能够长久红火的缘由:“义乌市场30年屹立不倒,靠的就是‘守合同、重信用’背后掷地有声的诚信二字。”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0年,义乌市委、市政府就将“诚信义乌”建设列入战略目标,其中“信用市场”的建设是重中之重。
然而,信用危机也曾一度困扰义乌。20世纪90年代末,在传统的监管模式下,繁重的监管任务与薄弱的监管力量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失信成本较低使得一些经营者屡屡“以身试法”,义乌市场的声誉和形象受到严重损害。
对此,义乌市委、市政府没有简单地“关门反击”,而是主动“开门整治”。他们认为,义乌市场要持续繁荣,对制假售假就不能心慈手软。有了明晰的认知,义乌迅速在全市范围掀起了一场场“重拳打击制假售假不法分子”的打假风暴。一批假冒伪劣产品“曝光于阳光之下”,一批制假窝点被迅速捣毁,一批不法分子受到严惩,市场得到有效净化,义乌市场的声誉得到了恢复。
“风波”过后,义乌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持市场繁荣的核心要素只能是“诚信”。2006年,义乌提出了“质量立市、信誉兴市”发展战略,响亮地喊出了“谁砸市场牌子,就砸谁的饭碗”的口号,并将“信用市场”的建设列为重中之重长期推进。
2006年10月22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被国家工商总局命名为全国首家“守合同、重信用”市场;2008年2月,又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首个“全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示范市场”荣誉称号,义乌信用监管经验成为全国样本。
对诚信的坚守,改善了义乌市场的商贸环境,也摘掉了西方国家的“有色眼镜”。2012年11月30日,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知识产权官员芮杰德到义乌市场走访后,感慨地说:“我以前从事过《特别301报告》的撰写工作,现在感觉大不相同,而且很想把义乌的所见所闻告诉我那些同事们,要趁早拿下‘有色眼镜’,重新认识义乌。”
信息公示——诚信长存的制度保障
坚守诚信,已成为义乌人的共识,但他们知道,光有认识还远远不够。要真正建成“信用义乌”,必须依靠有力的制度体系、科学的管理体制、有效的监管措施和创新的保障机制。
在义乌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义乌市场监管部门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先行先试。
谈到这些年的探索,义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朱建富认为最突出的是“四个率先”。一是率先开展市场信用分类监管。自2000年起,义乌工商部门就将信用监管作为新型市场监管理念和方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和深化市场信用监管实施方案,现已基本建成功能比较齐全、模型比较科学、社会化运用程度较高的市场信用监管体系。二是率先发布全国首个市场信用指数。自2007年9月以来,义乌市工商局一直坚持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合作开展市场信用研究,共同编制发布义乌市场信用指数。作为国内首个市场信用指数,该指数开运用信用指数进行市场监测的先河,较好地反映和预警义乌市场信用的发展变化,已经成为义乌市场信用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成为一种新型的市场管理手段和服务工具。三是率先推动市场品牌化发展。义乌建立了全国首个市场商标品牌数据库,严格实行品牌商品准入制度,并构建了商标权、专利权、版权“三权一体”的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四是率先实现政府部门间关于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义乌以市场监管部门信用数据库为基础,汇集全市行政、司法、金融等32个部门的信用信息,搭建了全市综合征信平台。其信用评价结果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同并运用,成为广大客商选择商户的重要依据,也成为税务、公安、银行等相关部门实施促优扶强政策的参照标准。据朱建富介绍,还有18个部门的数据即将进入企业信息公示平台。他们还以义乌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义乌购”平台、诚信义乌网、“市场经营户信用分类监管平台”相配套的电子触摸屏为主要载体,建立信用信息公开披露机制,实时向社会公开市场主体的信用评价结果和失信行为,方便社会监督,共同营造“一旦失信,人人可知,处处受限”的社会氛围,形成了市场主体自律、行业协会自治和政府部门监督有机结合的新型信用监管模式。
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发力,义乌市场监管部门已经依托信息化技术,以市场经营主体的原生性信息、再生性信息和发生性信息为基础,通过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公示、信用预警、分类监管、信用激励、信用反馈、信用维护等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一套全面、客观、准确反映经营户信用状况的信用体系,实现了信用监管的信息化、标准化、科学化和社会化。
记者了解到,如今,在义乌市场里,对于失信严重、信用评价结果为D级的经营者,市场监管部门将吊销其营业执照,市场主办方将收回其商位使用权,并将其逐出市场。
在对义乌信用建设情况充分调研之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章政教授评价说:“义乌市场监管部门在信用信息整合、征信系统建设、信用评价、信息公开、信用监管模式的探索、信用成果的社会化运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地促进了义乌市场持续健康繁荣发展,也为当前全面推进商事主体登记制度改革,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实现“管和放”有效结合,进而达到有效监管,积累了丰富经验。”
坚守诚信的义乌效应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义乌走出了一条具有义乌特色的诚信建设道路。“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奖惩机制催生了义乌社会诚信的良性互动效应,诚实守信正在成为义乌广大市场经营者自觉的行为规范。
——2012年7月,义乌商人何强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开办了首家无人值守商位。他把100多种商品放在没有营业员值守的店铺里,让所有货物任凭客商自取自付。何强把他的理念亮在自己的商店门口:这里出售诚实。
——2013年9月,“义乌购”推出了诚信交易保障体系,并提出了“让每一笔交易都有诚信保障”的口号。
义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宋响介绍说:“现在的义乌市场,侵权行为不断减少,区域性、行业性的制假售假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仿牌冒牌已经成为了过去式。”据他介绍,近年的美国《特别301报告》也一改以往的挑刺和不满,对义乌市场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连续予以肯定。对客商的随机抽样调查表明,目前义乌市场的诚信满意率高达97%。
今天的义乌,诚实守信这个名词,正逐渐由道德概念演化为一个地方品牌。2014年3月15日,义乌市启动了“我诚信,我吉祥”工程,吹响了全面打造“诚信义乌”的号角,努力把义乌建成名副其实的“诚信之都”、“信用之都”。
据了解,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今年已经组建了征信公司,并与公司旗下“义乌购”公司、义支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金融投资管理公司紧密结合,力图打造一个市场诚信体系生态圈。一个更加良性循环的市场信用环境正在义乌形成。
刊于2014年9月23日《中国工商报》
记者:叶尤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