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弱冠之年,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今年10月21日,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也迎来了它的双十年华。
20年来,义博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具规模、最具影响、最有成效的日用消费品展会之一,成为世界小商品的风向标。
20年风雨历程,义博会见证了义乌市场从弱到强、历次变迁的沧桑巨变,见证了义乌从贫瘠的浙中农业小县逐步发展为国际商贸名城和世界小商品集散地,见证了义乌经济社会的日新月异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横空出世……
20年参展商:从鸡毛换糖到行业龙头
家门口的商机,义博会是当地企业成功走向世界舞台的关键
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小商品企业不断长大,在品牌化、国际化的道路上大步前进,留下了孜孜以求的梦想和扎实奋斗的印记。
提起首届义博会,新光饰品公司副董事长周玉霞记忆犹新,“当时我们只有两个摊位,是9823号和10024号摊位。我记得当时一整条通道摆满了摊位,小商品全都陈列在玻璃柜里。”
新光饰品公司参与了每一届义博会,也与义博会同步成长着。周玉霞告诉导报记者,在义博会初期,公司主要借助博览会做产品的零售,收益很不错。随着义博会一年年发展,公司通过义博会积累了大量客户资源。而发展到如今,义博会更成为新光饰品公司的形象展示平台,提升着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新光饰品打造国际化品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和新光饰品一样,巨龙箱包也是义博会上的“老面孔”了。
虽然每年参加的展会不只义博会,但是在巨龙箱包执行董事邵宝玲看来,义博会始终是不能替代的。
2002年,邵宝玲和丈夫南下广东寻觅商机,发现箱包行业前景广阔,回到义乌后就创立了“巨龙箱包”。可当真正办起公司,才发现遇到的困难难以想象。“以前开店铺不愁没客人,可工厂办在穷乡僻壤里,哪有客人上门。”
正巧,邵宝玲看到了电视台相关的义博会参展消息,决定报名参加。巨龙箱包的第一位客人就在展会期间上门了。邵宝玲至今还记得,这是一位姓朱的宁波客商,订单数量为1050个箱包,货值3万余元。
初尝义博会的甜头后,“巨龙”开始频频参加世界各地的知名展会。几年来不间断地出国、出境参展,帮助“巨龙”实现了跳跃式发展,也使公司成为浙江省内铝箱行业最大的企业。
“义博会是‘巨龙’成功走向世界舞台的关键。”邵宝玲说,多次海外参展的经验告诉她,“出征”国际知名展会的根本目的,是让产品、品牌等给国际采购商和机构留下印象,而不是接到多少订单。义博会则不同,由于“巨龙”在地域上的优势,外商从接洽、实地考察、生产评估到品质检验等均可一次完成,极大地提高了业务商务洽谈的效率和成功率。
邵宝玲举例说,前年义博会上,德国一家企业对“巨龙”产品产生兴趣,先后参观考察了“巨龙”的车间、设备和内部管理。很快,一笔10万只箱包的订单就到了“巨龙”手里。几个月后,德国企业又追加了一笔11万只箱包的订单。
邵宝玲深有感触地说,很多展会提供的是展示舞台,义博会则是为义乌企业创造了家门口的商机,“巨龙”有1/3订单来自义博会,近半数国外客户是通过参加历次义博会发展而来的。
“我们企业与义博会,是同命相连的。”邵宝玲认为,义博会是整个义乌市场的窗口,只有企业携手参展,才能展现出产业集聚效应和义乌企业的实力。
不断发展的义博会成为义乌市场成长的缩影。这张城市名片也见证了如周玉霞、邵宝玲这样一批义乌人从鸡毛换糖的挑货郎逐渐成长为走遍全世界的一代义商。
首次参展商:借义博会谋全球商机
义博会承载了众多新晋企业做大做强的梦想
有人届届不落,也有人头一回参展。
在本届义博会,首次亮相的河南兰考县以其独具特色的古典民族乐器展格外抢眼。
赵尚功是河南省兰考县乐器协会的副会长,也是当地一家民族乐器公司的董事长。昨天,他和他的同伴们在义博会展出了他们带来的古筝、琵琶、洋琴,还有用泡桐木制成的乐器模型。
现场,有姑娘在弹奏古筝,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外商听了之后,说自己听着很好听,他也想搬一台回去。
兰考县因为在半个世纪前进行了由县委书记焦裕禄发起的防风护沙、改良土壤行动,在当地种植了大量的泡桐树,也是无心插柳,现在这些泡桐木成了制作民族乐器音板最好的材料。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兰考开始有了第一家乐器厂,现在已经发展到140多家,有的还把销售中心搬到了上海,整个销量已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
“以往我们主要参加国内一些专业展,这是第一次参加综合性展会,希望借助义乌这个国际化的大平台,将兰考的民族乐器推广到世界各地。”赵尚功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参加义博会。他们想,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世界的东西,这些民族乐器,不光是华人喜欢,老外也可以慢慢学会欣赏,而义博会就是一个最好的对外展示窗口。
首次参加义博会的兰考县,其泡桐系列民族乐器共拿到128家境内外客商的意向订货单,意向成交额9000万元左右。
“这次来义博会展示,大量的订单会刺激我们发展民族乐器的后续精加工产业,促进兰考当地的经济发展。”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王新军说。
同样首次参展收获颇丰的还有义乌宾瑞工艺品有限公司。在宾瑞的展位,各式色彩靓丽的仿真花搭配多种造型的工艺品,十分养眼,吸引不少女客商驻足留影。说起第一次参加家门口的展会,公司负责人楼彬说:“以前外贸订单多得接不完,但金融危机后明显下滑,反而内需市场一片大好。因此,我们也不得不借助义乌购、展会等拓展国内外市场,没想到效果挺不错,早应该参展了。”
今年3月1日,国务院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以来,来自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9月份,浙江全省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突破了405万户,在册企业120万户,浙江人当中平均不到14个人就有一个老板,平均不到45个人当中就有一家企业。短短七个月时间里,浙江新设的公司13万户,同比增加了60%,新设企业注册资本5800亿元,同比增加了77%。
而义博会恰好承载了这些新晋企业做大做强的梦想。
内外采购商:义乌市场有着与国内外市场相连的贸易大通道
从义乌盛事到全球盛会
每年的义博会,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展商和采购商,还有各色皮肤的外国人,这让义博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阿米是巴基斯坦人,上世纪九十年代来到中国,一直在义乌经商。“从1996年来义乌,每届博览会我都参加,义博会造就了我。”
阿米第一次参加博览会时,还是在篁园市场的通道里。当时他在市场转悠,想了解一下日用品的行情。看着通道里熙熙攘攘的人群,他忍不住也“扎”了进去,这一“扎”让他收获颇丰:与5个名优新小商品的厂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当场订下价值数万元的手电筒、剪刀、剃须刀等日用品。
“在前四届博览会上,我曾订下了上百个货柜的商品,后来随着公司生意越做越大,参加展会的真正目的从订购商品变成了结交厂家。因为我们公司客户多,要货量很大,需要向厂家直接订货。”每参加一届博览会,阿米都能结识一大批生产厂家,通过筛选和比较,他会挑选出一些中意的厂家作为长期的合作伙伴。阿米指着陈列室里众多名牌样品告诉记者:“有些产品在义乌市场一时找不到厂家,但通过参加博览会总能如愿,这么好的一个展会,我岂能放过?”
每年的义博会,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展商和采购商,还有同阿米这样各色皮肤的外国人到场参会。黑皮肤、黄皮肤、白皮肤,黑眼睛、蓝眼睛……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商们让义博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回忆最初那几年,展会现场偶尔出现的洋面孔常常引得大家注目。而如今,参加义博会的洋面孔每年都在增加。
首届义博会的展览面积不过5000平米,展位仅348个,参展商179家,交易额才1.01亿元,发展至今第20届义博会时,展会展览面积已超过10万平方米,展位4500个,参展商2529家,成交额达170.74亿元,共吸引了来自170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万名客商参会,其中境外客商2万余人。
另一方面,如今的义博会已成为跨国大型零售商进行采购的重要平台,像麦德隆、联华、乐购等这些大型跨国零售商都加入其中。
“义博会组委会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的大型进口批发商的邮件,真诚地希望能组团参加展会并对饰品及相关产品进行采购。”这是一位义博会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的消息。
事实上,国际巨头来到义博会早已不是第一次,截至目前,入驻义乌市场开展集中采购的大型机构已有10余家,采购额逐年上升。
本届义博会共吸引境内外及连锁超市买家282家,直接匹配供应商共2009家,意向成交额达9785.35万元,同比增长28.86%。
义乌市场有着与国内外市场相连的贸易大通道。多年来,义博会始终抓住组织外商工作这根主弦,把吸引国外买家、增加国际优质采购商数量作为义博会的发展重点。义博会在吸引境内外采购商方面有着天然优势——作为采购商,谁也不会忽视义乌市场7.5万个商铺、180万种商品汇聚而成的小商品海洋。
刊于2014年10月28日《市场导报》
记者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