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发生高架坍塌事故,玉林发生地震,近日的一连串新闻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却都遭到了谣言的缠缚。我们发现,谣言的出现并非偶发事件,每次灾难事件之后,总会有各种形式的谣言。
那么,谣言是怎么出炉的?动机是什么,有何对策?我们又该吸取怎样的经验?一起来瞅瞅!
No.1
热点事件发生后谣言立刻跟进
10月12日22时55分,广西玉林市北流市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广西、广东两省多地均有明显震感。地震发生后不久,社交媒体中就有一则谣言流传:
广西警方迅速将涉嫌散布谣言的违法人员唐某源抓获。目前,公安机关依法对其予以行政拘留十日的处罚。
无独有偶,在前几天无锡高架桥坍塌事件中也有多个谣言出现。有人造谣称“高架坍塌已有19人左右死亡”、“我们医院来了10个都死了,还有15个去隔壁医院了”。而11日凌晨,无锡发布通报称,事故共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
此前,10日晚8时许,在救援工作正紧张进行时,网上流传出一张事故救援现场的微信截图,并附有“手表是理查德米勒”、“一个地级市的公安局长,带400万的手表,估计是忙的没记得摘下来”等谣言。
无锡警方迅速将发帖人顾某、李某等人传唤至公安机关。经审查,顾某、李某等人为吸引眼球,编造上述谣言并发布在不同微信群内。
紧接着,网上又出现了“四车总重400余吨”压垮高架桥的言论,引发了舆论关注。
△网传所谓本次事故调查结论
11日9时,江苏网警在微博通报称:网传“四车总重400余吨”系2012年哈尔滨“8·24”高架桥交通事故一事调查结论,与本次无锡事故无关。
No.2
灾难事故后的信息真空被“钻空”
为什么灾难事故后容易产生谣言呢?专家介绍,灾难事故发生后会产生信息真空,这时难免会给谣言带来空间。
灾难事故发生区域的人普遍会有恐慌心理,这时候事件的调查结果、死亡人数要经过排查阶段才能正式公布,大家关注度高,但信息供求不平衡,供小于求,给谣言带来了空间。同时,一些政府部门在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方面行动慢,信息对外发布晚,或是不重视对突发事件及时与社会的信息沟通,这样就留下了谣言滋生的空间。
人们在面临重大灾害性事件时,内心充满了不确定以及对所谓“精准”信息的渴求,这种心理会导致人们可能会轻信一些言论。此外,面对灾难事故后产生的信息真空,各级政府要及时传播信息,压缩谣言滋生的空间。
No.3
应严厉处罚并建立消除机制
在谣言出现的背后,除了以讹传讹外,甚至有些人是有意为之。 这会让舆论环境浑浊不堪,让一些群众丧失了对政府的信任、对媒体的信任、对法律的信任。长此以往下去,从线上迈到线下,会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面对谣言,要有一定的预防和消除机制,尤其是在一些高发领域,要适当加以研判,实现快速消除。
制造、传播谣言,可能要面临三类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等。
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