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义乌:一塔一湖“绣”美景 一朝一夕皆良辰

发布时间: 2024-03-06 09:32:32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林晓燕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夕阳无限好

绣湖公寓前的《绣湖赋》

雪后绣湖

吴阿姨站在卧室阳台看绣湖。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面孔,或是城市地标,或是市井风情,也可以是代表人物。透过这些面孔,折射出的是这座城市的气质与内涵、印记与憧憬。

  乌伤,千年古县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多少义乌人背井离乡,纵然离得再远,也永远不会忘记义乌地域文化的象征——绣湖和大安寺塔,总盼着有生之年能回来,到绣湖边走走,到大安寺塔下看看。

  绣湖之于义乌,如同西湖之于杭州。过去的绣湖,是我们这座城市的中心,是许许多多老义乌人的记忆所在:周边热闹的居民区、义乌老师范学校、老电影院……它不仅仅是地标,同时也是义乌人的情怀。

  光阴如梭,弹指一挥间,却沧海桑田。变的是时光岁月,不变的是大安寺塔的巍峨,始终矗立在城市之央,与水波微漾的绣湖一同静静地驻足,记录着义乌的每一寸变化。看着义乌从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到而今展现这幅繁华景象。

  初春的绣湖广场是静穆的,四周商场林立,高楼环绕,不远处的大安寺塔伫立于绣湖畔,湖塔相连,景色相衬。

  这盛世繁华,正是多少代新老义乌人所期待和创造的。

  老城故事,烟火人间

  3月3日的商城,暂时告别数日的绵绵春雨,迎来了久违的阳光。

  午后的绣湖公园,游人如织,有推着婴儿车漫步的年轻夫妻,有不时聊得开怀大笑的男男女女,还有正悠闲散着步的大爷大妈。不远处,戏友们在吹拉弹唱,旁边坐着的几位正用手打着拍子,嘴里不经意地轻哼几句;几位棋友在楚河汉界间排兵布阵,总有观者做不到“观棋不语”……

  大安寺塔旁边的石凳上,坐着一老一小。“奶奶,这塔好高啊,好像有点破,外面为什么要围着啊?”五六岁的孩童抬头半眯着眼,瞅了瞅眼前的这座塔问道。“这个叫大安寺塔,奶奶像你这么小的时候常跟隔壁的小伙伴跑这边来玩……”这名奶奶姓金,出生在附近的荷花芯。对绣湖一带比较熟悉的她还开始给小孙子讲起了故事,“很久很久以前,这个湖很大的,湖底有个水牛精……”

  关于这个传说,在《义乌地名故事》中有相关表述。大意为,很久以前,这个湖是现在的40多个大小。不知道什么缘故,大湖经常发大水,淹没四周大片良田,弄得农民十年中有九年没有收成。

  有一天,湖边来了个肩背葫芦的白头发长胡子道人。他绕着湖堤走了一圈又一圈后,告诉大家湖水泛滥是因为湖底有水牛精在作怪,只要齐心协力,一定能除掉它。于是,大家汇集了临近几个村的所有水车,不分昼夜地分批轮流车水。

  一直车了七七四十九天,眼见湖水只剩下一个底了。这时,道人又说,水牛精中午要打盹,我们一定要抢在它醒来之前把湖水车干,把它烧死。听闻此言,从四面八方涌来的男女老少齐上阵,加入车水大军。众人想尽各种办法,到午时三刻,湖水终于排干了,只见一个形状吓人的水牛精正盘着头、缩着脚,呼呼大睡。

  正当大家注视着湖底时,水牛精突然翻了一个身并仰天大叫,随后从口中喷出一股水来,湖水立即又涨满了。在道人的引导下,大家又整整干了四十九天,终于把湖水又排干了。道人赶紧解下身上的葫芦,把里面的神水洒在水牛精身上,口中念念有词。众人用干柴盖住水牛精,倒上油,点着火,烧了三天三夜,终于把水牛精烧成了灰。

  由于担心水牛精的精灵不散,再出来兴风作浪。于是,百姓们在被烧成灰的水牛精上面堆上泥土、压上石块,造了一座七层宝塔。之后,乡亲们又在塔旁建起一座寺,称大安寺,并将塔命名为大安寺塔。从此,义乌城风调雨顺,黎民百姓安居乐业,这湖也变得越来越漂亮了。

  除了口口相传的传说外,大安寺塔的由来还有其他说法。从义乌地方志资深专家傅健老师提供的相关史料来看,有关大安寺塔的几个时间轴点主要如下——

  唐咸通八年,在县东北一百五十步建尼寺,名“普安”,为大安寺之前身。

  宋大观三年,知县徐秉哲筑堤以通往来,在绣湖中心之柳洲建寺,大观四年造塔,而景益胜。

  宣和年间,宝月大师梵渊募檀越楼氏,即大安寺故址创建“茗平院”,因得茗平山钟,遂名。

  绍定三年,“茗平院”更名“永平院”,后改教寺,今废。

  明永乐十四年,县民陈永诚倾家资,将大安寺塔修葺一新。

  清乾隆年间,大安寺塔为龚姓人所管业。

  二十世纪初,大安寺塔塔刹倒塌,在倒下来的砖石中,有一块石碑专门镌刻着唐朝骆宾王的《咏鹅》诗。

  民国十六年,义乌县商会在绣湖东原大安寺旧址建造楼房八间,作为办公场所。

  抗日战争时期,大安寺已无人管理,只剩下一口铁钟存放在南门龚大宗祠内。

  ……

  相关史料记载,绣湖又名绣川或绣川湖。明朝正统年间,时任知县刘同游玩时诗兴大发,把绣湖风景的美概括为绣湖八景,即驿楼晚照、烟寺晓钟、花岛红云、柳洲画舫、湖亭渔市、画桥系马、松梢落月、荷荡惊鸥。

  据说,历代文人墨客曾围绕绣湖八景写了四五十首诗词。其中,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到福建赴任途中经过义乌时游过绣湖,还即兴做了一首《题绣川驿》:绣川池阁记曾游,落日栏边特地愁。白首即今行万里,淡烟依旧送孤舟。归心久负鲈鱼鲙,春色初回杜若洲。会买一蓑来钓雨,凭谁先为谢沙鸥?

  传说也好,史料也罢,真假已无从考证,闻者大可一笑而过。时至今日,有一点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绣湖及其周边环境是越来越美。

  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单,义乌市绣湖公园中的大安寺塔赫然在列。

  一塔一湖“绣”美景,时光静好。

  立于繁华,静赏繁花

  一直以来,绣湖以及大安寺塔位于义乌最繁华的市区中心,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毋庸置疑。数百年来,它们用自己的方式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见证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如何梦想成真,一路繁花。

  “当时只有十几岁吧,就住在县前街弄堂里的姨妈家,没事就带着表弟表妹去大安寺塔下面玩,偶尔也会去旁边的电影院看场电影。当时绣湖之中有个亭子……”今年74岁的吴佩飞阿姨讲起几十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那时候觉得绣湖是最漂亮最好玩的地方了,又不用花钱,不管什么时候去,总会碰到一堆同龄人,不管认不认识,不知不觉就能玩到一起去。”

  后来,她长大了,又成了家,而绣湖和大安寺塔一带也在不断建设和修缮中。2000年,吴阿姨以当时的高价购买了绣湖公寓的商品房。“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以这个房子的总价都可以在周边区域买有天有地的房子了。”时至今日,吴阿姨从来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与其说看重地段,还不如说源于‘绣湖’情怀。”

  作为义乌城区最早的一批高层住宅楼,2003年交付使用的绣湖公寓地理位置优越,与绣湖及大安寺塔一路之隔。2006年,绣湖公寓党支部成立,吴佩飞担任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15年。这期间,她历经绣湖社区5任党委书记,见证了这个区域的蝶变更新。

  变得越来越美的不只是绣湖的环境,还有绣湖居民的生活。

  “我们公寓的邻里关系好比亲人,只要我两天不下楼,就会收到同公寓居民的各种微信、电话,都在问‘吴阿姨,怎么没看到你,没事吧’。家门口的门把手上时常会挂着装有蔬菜或早餐的袋子。”“闲来无事,我就会站在卧室的阳台上,看看窗外的绣湖和大安寺塔,让自己的心境变得更淡然豁达,生活是这般美好,要珍惜当下,过好当下。”自从老伴辞世后,吴阿姨越发感受到来自邻里以及社区的温暖。“身处这样一个友爱的大家庭,我不孤单!”如今,除了把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外,她还不遗余力地参与绣湖社区的基层治理,力所能及地发挥余热。

  像吴阿姨一样有着绣湖情结的绣湖居民不在少数,65岁的张旭明便是其中一位。他是一名退休干部,也是绣湖社区银辉党支部书记、治社导师,社区工作人员习惯称他为“张总”。

  张旭明也是一名老“绣湖”,他的母亲和妻子曾任职于绣湖边上的某国营单位,“以前就住在绣湖西路”。他也是绣湖公寓首批住户之一,“当时这边的房价是义乌最高的,我们手头也没那么多钱,按揭买的,亲戚朋友都觉得我‘胆子够大’的。”

  “现在,很多人都羡慕我当初的这个决定。无论是房价还是地段,在主城区还是非常有优越性的,最主要的是这里离绣湖近……”除了丰富的工作阅历外,张旭明对包括大安寺塔在内的义乌一些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颇有了解,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

  “陈家祠堂茅草屋,绣湖残血落牌坊。古人楼空早已去,转世造出绝色景。杨柳密密遮私语,古塔悠悠藏隐情。品茶观景览胜处,一览无余在吾家。”在他家布置得书香古朴的阳台墙上,我们看到了这首他创作的七言绝句,一旁挂着几张有关绣湖和大安寺塔的照片。

  “当年在装修房子时,本着与古塔进行‘时空对话’的初衷,将阳台设计成小茶室,在调节心情之余可以汲取一湖一塔的精神能量。”“第一张是翻拍的数十年前的绣湖全景,第二张是刚住进来时拍的,第三张是近几年拍的。”介绍之余,他又领着我们参观了厨房、次卧、主卧,“在这些房间,都能清晰地看到绣湖和大安寺塔,无论是早上,还是傍晚,都能欣赏到不同的美景”,自豪之感溢于言表。

  立于繁华,静赏繁花,一朝一夕皆良辰。

  一座城,一个梦。如今,这座不断开拓进取的城市,正用她的力与美,速度与激情,一路高歌,演绎出史诗般的荡气回肠,在“变化”中感受着来日方长,在“不变”中诠释着意味深长。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