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绣湖评论>E网观察 正文

时评丨孝义文化传天下

发布时间: 2025-03-14 08:47:57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义乌商报特约评论员

  孝义,是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叶帮锐在全市干部大会上提出的“六义”之一。

  孝义,就是具有忠孝之德、急公好义。《增广贤文》中说:“千经万典,孝义为先”;儒家《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之始也;立身行义,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可见,孝义是道德的核心,“百善孝为先”。

  在我国历史上,义乌人以孝义而名闻天下。据清嘉庆《义乌县志》记载:“义乌为孝子过化之乡。”乌伤县名的由来,相传“秦颜孝子氏,事亲孝,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喙为之伤,后旌其邑曰乌伤,曰乌孝,曰义乌,皆以孝子故”。可见,乌伤以颜乌行孝感天的故事而得名,孝义为义乌建县之源。

  为纪念孝子颜乌感天动地的事迹,宋大观四年(1110),知县徐秉哲在孝子墓旁建亭,端平二年(1235),时任丞相的乔行简(东阳人)以同乡人名义上书朝廷,请求建孝子颜乌庙,得到理宗皇帝的同意,并赐“永慕庙”匾额一块。此庙后人称其为“孝子祠”。

  “孝”字在甲骨文里就有,是汉字的母字,“老”之下一“子”,“子”紧贴“老”,代表晚辈对老人的扶持。父慈子孝,相亲相爱,难怪《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

  自汉武帝始,孝由家庭伦理延伸至社会和政治伦理,到李密《陈情表》时的晋武帝,更是强力推行这种伦理,以孝命名的村社山水,由此遍布国中。当孝成为准则,就成了孝道,孝道是个延展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一家,到两家,到三家,到千万家,如此升华为价值观和对共同体的认同。

  《孝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它把孝的作用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如《开宗明义章》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三才章》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圣治章》则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孝与忠联系在了一起,明确指出,孝开始于侍奉双亲,再经过侍奉国君,最终达到建功立业,也就是“以孝治天下”。

  由此可见,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实践的各个方面,儒家伦理的基本原点就是“孝”,而其他伦理,诸如悌、忠、信都是从“孝”延伸出来的。

  地处浙中的义乌,正由于有着“乌伤”“乌孝”等充满浓郁孝文化特征的名称,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乡邻和睦、尊老爱幼、敦亲尚孝,这些伦理道德代不乏人,且代代相因。诚如清嘉庆《义乌县志》序中所说:夫孝为百行之原,作忠于斯,求忠于斯,事功、理学莫不根本于斯。故邑有孝子,而后如骆文忠抗辞讨武,宗忠简恳奏回銮,王忠文秉节于谕梁,龚忠愍捐身于靖难,英风大节,千古为昭。至若徐文清,黄文献之理学,杨仆射、吴司寇之事功,本朝朱梅麓公之绩著河防,金紫汾公之名高谏议,以及文人壮士、烈女贞姬,更仆未易悉,何莫非颜孝子有以开其原,而诸先正有以接其流哉?

  因此证明,无论是为政者还是平民百姓,凡是有作为的,都缘于他们的血液中流淌着义乌的孝道文化。

  实践表明,自古至今,义乌人的忠与孝,比其他地方更胜一筹。在义乌大地上,古人以孝为天性,代代相传;今人仍以孝为准则,视之为人伦道德的根本,视之为行为规范和做人的美德。

  崇尚孝道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础,是幸福的发祥地。没有家庭的和谐,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和”者,睦也,包括和谐、和睦、和合、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含着和以处众、内和外顺等深刻的人生理念;“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只有讲孝心,才能“家和万事兴”;只有崇孝道,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由此可见,孝是不灭的火、长流的水、不老的山、未了的情。

  过去,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社会的稳定,需要提倡孝;当今社会仍要提倡孝,孝是人之初的美好本能,是万古长存的美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正由于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实践的各个方面,其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理念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和谐意识,因而,在现阶段,继续倡导和睦、友爱、安定、团结的人伦美德,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积极意义。

  孝义文化的传统必将在义乌代代相传。

编辑: 童荟颖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