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绣湖评论>E网观察 正文

评论 | 浩然之气当传扬

发布时间: 2025-03-16 08:54:28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叶帮锐在今年全市干部大会上赞赏义乌是一座“六义并举”的城市,“六义”其中之一是“节义”。

  古代,有关描写节义的诗词很多,诸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战死犹留千古名,大夫赤心为宗社”……

  正如歌曲所唱:“堂堂中国人,从来不低头”。包括节义在内的义乌精神与伟大民族精神一样,是由无数先民书写,又借历史之笔在一代又一代人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中华民族的心灵史、精神史,犹如浩荡长河,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以其时代精神为这条长河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传承积淀的力量,也是发展变化的力量。

  在中国的士人传统中,“节义”一直被视为至关重要的品质。孔子对君子的理想是“智、仁、勇”;孟子也很推崇这种高贵的人格,所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君子当养“浩然之气”。可以说,在先秦的思想中已经初步形成了理想中的士人形象,这对后世一直产生着重要的激励和影响。

  对于“气节”,史称“直臣名师”的义乌籍朱一新有独到的解释:“气节亦非可空谈,遇事乃见……如义所当为则为之,即气节也;理所当言则言之,即气节也。”正是这种不空谈的敢作敢为的处世态度,使朱一新在浑浑噩噩、软弱畏葸的晚清官场中,能做到遇事敢言,独行不惧,气节凛然。

  义乌人重视操行节义,亦古有传统,因而在义乌也不乏节义之士,这在义乌旧志上多有记载:

  “天地有正气,而人得以生,故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孔孟所深嘉焉。乌节义之士如王侍制龚给舍,载在名臣者尚矣。其次若杨乔以饿死而却桓帝之强昏,楼琏激妻言而死靖难之草诏,喻南强抗当路而脱陈亮之罗织,陈昭纳告身而赎陈尧臣之诬狱,王稌冒危险而收方孝孺之遗骸,峻节劲行,盖有大过人者焉。其凛然列大夫之概乎,乃若骆宾王草檄斥武后之罪状,黄中辅题词讥秦桧之议和,不胜鞅鞅,逞于一击几不免虎口危矣哉!然其感时愤事发于忠肝义胆,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余故并列之气节,无使与叛人狂士同类而共笑之焉”(崇祯《义乌县志》卷十三《人物传·气节》)。

  这里说的杨乔,为东汉乌伤县新阳人,文质彬彬,明达国典,颇得朝廷赏识,汉桓帝任命他为尚书侍郎。由于他的能力卓著,一路升迁,直至尚书左丞。尽管深受皇帝器重,并在体制内为官,杨乔却经常直言政事,不愿讨好和奉迎皇上。杨乔曾经先后七次上奏桓帝,向他推荐前合浦太守孟尝。可惜桓帝昏庸无度,始终未能重视杨乔的建议。他也自觉“身轻言微,终不蒙察”,最终只有以绝食的方式进贤(《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

  此后,“抗当路而脱陈亮之罗织”的喻南强、“题词讥秦桧之议和”的黄中辅、刚正不阿守正气的徐侨、秉公执法敢直言的朱元龙、宁死不降的金汉蕙……也都被称之为节义之士。著名作家郁达夫亦感于义乌先人事迹,题《过义乌》诗曰:“骆丞草檄气堂堂,杀敌宗爷更激昂。别有风情忘不得,夕阳红树照乌伤。”可见,在义乌忠义节风,遗响久远。

  至于近代,一代名医陈无咎,曾为孙中山先生把脉诊治,深得孙先生器重,曾为之亲笔题“磨夷研室”匾额赠送于他。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气节,日军侵华期间,汪精卫曾写信给陈无咎,希望他能给日本人看病,遭其严词拒绝,他说:“宁可回家吃玉米羹也不当汉奸。”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这期间国内战火又起,陈无咎在一首七言诗中斥责杜鲁门、蒋介石挑起内战的罪恶行径。当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闻一多相继遭特务暗杀时,他义愤填膺,怒斥蒋介石为“流氓”。1946年夏,吴晗到大同大学发表进步演讲,被特务包围,后来进步学生护送其至陈无咎家中,陈不顾个人安危加以保护,使吴幸免于难。

  透过遗迹,历史可以被触碰;透过书本,历史可以被读懂;而透过那些鲜活的人与事,我们能与古人心脉相通,与历史同感共情。

  义乌素有“尚利进取、急公好义”的民风,古人是这样,今人也是如此。当今的义乌人对“弱肉强食、我生你死”的丛林法则嗤之以鼻,提倡的是“我有饭吃,你也有饭吃”的共生模式,有着一副“节义肝肠”;商家之间不仅提倡利益共享,和睦生存,聚合发展,竞和共赢,而且往往会“节义动以肝胆许”。

  当年敲糖帮外出谋生,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因而他们总是以和为贵,退让一步天地宽。遇到同行竞争,他们会与之积极合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这就是当今义乌人的“节义”、义乌人的“清明之风,耿介之气”,难怪生意越做越大,市场发展越来越强。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