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是城市发展的基石,而群防群治则是筑牢这块基石的关键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唯有激活广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平安建设,促使群众角色由“治理对象”向“治理主体”转变,方能赋予平安建设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参与主体要更多元。不要将群众角色狭隘地限定为“信息员”或“巡逻员”,也不要过度倚重退休人员、社区工作者等既定群体,而应致力于打破群众参与形式单调、覆盖面狭窄的局面,广泛激发青年、新市民等多元主体的活力。稠城街道打造“快递小哥吹哨、综治中心响应、单位部门报到”的基层治理新模式,让快递小哥等“两新群体”成为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的“轻骑兵”、社会治理前线的流动“哨兵”;上溪镇“云溪嫂”平安志愿队伍重点在防范化解婚姻家庭领域的风险隐患上发挥力量;义乌外籍调解员发挥懂外语、会贸易、讲信誉的特殊优势,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像这样分类动员的机制,让不同群体找到了平安建设的参与接口,构建起全民共治新格局。
从浅层参与到深度嵌入跃升。部分地区的群防群治止步于治安巡逻、矛盾调解等基础层面,未能深度嵌入城市治理体系。新时代的群防群治要向风险预防前端延伸,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隐患排查中,成为风险隐患“哨兵”;向专业领域渗透,发展应急救护、网络安全等志愿队伍,与政府力量形成有效互动;向数字空间拓展,搭建“线上瞭望哨”,提升对新型风险的感知能力。
平安建设没有“局外人”,只有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才能汇聚起守护城市安全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