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绣湖评论>头图 正文

求医问药,尽信AI不如无AI

发布时间: 2025-04-03 09:35:35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皇甫思逸

  今年3月,一名“95后”新手家长面对孩子反复咳嗽发热的症状,在手机端用AI问诊判定孩子为“普通呼吸道感染”,并参考网络建议居家用药,致病情延误。最终,孩子被医院确诊为病毒感染肺炎。(4月1日《法治日报》)

  如今,AI是当之无愧的“顶流”,AI医疗亦备受关注。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技术发展,AI医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医疗的格局,已经在疾病预测、健康管理、影像识别等领域有出色的表现。上海瑞金医院发布瑞智病理大模型,AI仅需数秒就能精准识别病理切片中的病灶区域;北京协和医院研发的“协和·太初”罕见病大模型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诸多案例表明,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但问题也随之出现。就以新闻中的案例来说,生病了问AI,到底靠不靠谱?对于这个问题,不少医生都认为AI问诊存在局限。比如,老年患者睡不好头疼、心慌,AI的回答可能只是将所有包含头疼症状的病都列举出来,根本无法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细致的判断,对于用药剂量也难以做到精准把控。与此同时,AI没有处方权,出了错谁来负责?患者的医疗数据隐私如何保护?怎么让AI医疗的应用更合规?这些追问都需要得到解答。

  此前,国家已出台《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明确规定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目前,各地也不断为AI医疗领域画定红线:有的明文规定,禁止使用AI自动生成处方;有的成立了互联网诊疗监管平台……随着人工智能在医疗应用场景的迭代更新,新问题也亟待更新的法律回应。譬如,针对AI医疗过失,有必要完善有关立法和问责机制,明确AI误诊的责任界定和相关法律纠纷的处理办法;针对AI数据治理,可以从国家层面做好数据规范,让医疗数据权属清晰、授权合规,追溯定责有章可循;针对AI应用伦理红线,应加强监管与伦理指导,建立伦理审查机制。给AI医疗系紧“安全带”,守住AI医疗的安全底线,方能让AI医疗更好助力医疗领域,真正服务于患者的健康福祉。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