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绣湖评论>E网观察 正文

时评丨好人榜里的城市温度

发布时间: 2025-07-14 07:50:36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尚凡

   近日,2025年第三季度“义乌好人”榜正式揭晓,这份榜单如同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这座城市流淌的温暖底色。

  当贾江英在佛堂老街的土灶前翻动梨膏,16小时的慢火熬煮不仅浓缩了梨汁的甘醇,更熬出了“不图快、不贪心”的处世哲学。这位非遗传承人用6.5公斤梨子熬出一瓶梨膏的较真,让“诚信”二字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她给农户的保底收购协议从不打白条,为农村妇女开辟的就业岗位从不缺斤短两,就像她坚持的古法工艺那样,每一步都透着对“义”的坚守。

  在义乌,“义”是跨越年龄的信仰。93岁的毛春贤用坏七八台相机,15万张照片里藏着的不仅是城市变迁,更是一位老党员对这片土地的赤诚。他自费出版摄影集免费赠送,就像当年在岗位上屡获先进一样,把“敬业”二字刻进了年轮。而33岁的何进进则在桃林里书写青春答卷,放弃城市霓虹扎根乡土,用“金霞油蟠”的甜,甜透了乡村振兴的路。一老一少,一个用镜头定格时代,一个用汗水浇灌希望,都在诠释“义”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脚踏实地的担当。

  市场里的“义”,带着世界范儿。吕成均摊位号“14192”的电子秤,称的是货物,量的是人心。面对非洲客商的困境,他用定金抵新货的果断,处理伊朗客户的破损包裹,他主动赔付的坦诚,让“义乌商道”有了温度。这秤盘上的“义”早已超越了买卖本身,成为连接中外的纽带。就像贾江英的梨膏香飘海外,义乌人的道义,从来都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边界。

  更动人的是藏在日常里的“义”。王福生16年寸步不离照顾病母,把“孝”熬成了岁月里的长情;王鹂鸽用钩针为残友编织梦想,让“善”在指尖流转;傅丹一声喝止救下坠窗幼儿,用“勇”守护了生命的重量;叶梓群飞车送医救醒昏厥老人,用“暖”温暖了车厢;朱文俊在调解室里化解千家愁,用“公”守住了邻里和谐。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恰如义乌商街上的灯火,一盏盏亮起来,就汇成了这座城市最暖的光。

  从老街作坊到国际市场,从田间地头到社区街巷,义乌人的“义”,从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融在血脉里的基因。它让“义乌好人”的名单越来越长,让这座城市的故事越来越暖。或许正是这份刻在骨子里的“义”,让义乌不仅成为全球小商品的集散地,更成为精神文明的新高地。

编辑: 童荟颖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