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查“一片祥和”,上级检查“问题满筐”,这样的安全检查反差,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部分单位安全工作的“虚火”。安全隐患不会凭空消失,更不会主动“隐身”,之所以出现“自己查不到、别人一抓准”的怪象,说到底是责任没扛实、功夫没下足。
我们注意到,为了破解这一“怪象”,我市各镇、街道以及工厂、企业都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经常抓”“抓经常”的实际行动,深入细致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如廿三里消防救援站推行“检查即培训、联动即练兵”,把每次排查都变成提升能力的课堂;佛堂镇推行“三类不查”,让主动整改的企业轻装上阵……这些做法的核心,都是把安全检查从“走过场”变成“深扎根”,从“等上级发现”变成“自己找上门”。
反观那些“一无所获”的自查,要么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敷衍,看看台账、走走路况,对明摆着的隐患视而不见;要么是“本领恐慌”下的无奈,面对专业隐患,既缺“火眼金睛”,又少“硬核技能”,只会在检查记录上画“√”。更有甚者,把“政府买服务、专家查隐患”当作卸责偷懒的借口,专家在前查隐患,自己在后“打酱油”,久而久之连基本的风险识别能力都丢了。
安全无小事,隐患猛于虎。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燃气瓶倒卧使用、疏散通道被堵塞……这些常见隐患的治理,从来不是“高精尖”的难题,缺的只是“多问一句、多走一步”的认真。福田街道用智慧烟感3分钟处置初期火灾,赤岸镇在餐饮后厨拧紧燃气“安全阀”,义亭镇为危化品企业“一企一账”跟踪整改,这些案例证明,只要沉下心、扑下身,再隐蔽的隐患也能被揪出来。
安全检查不是“面子工程”,更不该成为“上级任务”。企业要把安全当成“生命线”,主动自查自纠;监管部门要练就“硬本领”,既当好“监督员”,也做好“指导员”。等上级来敲门时发现隐患,往往已埋下事故的种子。唯有把安全检查做在平时、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为生命财产筑牢“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