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绣湖评论>今日话题 正文

为什么“喜人”越来越容易圈粉了

发布时间: 2025-11-06 09:03:07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喜人奇妙夜2》的热播,不仅给大家带来了持续的快乐和大量的出圈热梗,更让喜人(“喜剧演员”的简称)们快速吸了一波粉:“白月光”回来了,对抗路CP同框了,“××是神”飘在弹幕,甚至有观众在创排场地附近徘徊希望能偶遇演员……

  然而,也有网友吐槽这些现象:喜剧也开始“饭圈”化了吗?以为大家只是单纯看喜剧作品,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喜人”呢?

  从看喜剧到“追喜人”

  首先,喜人有很多特质本身就是引人喜欢的,比如幽默感、“破绽感”、“活人感”。

  幽默感本就更让人放松、容易圈粉。根据经典的幽默理论,有些梗就是通过让观众产生优越感的方式来达到幽默效果的,比如喜剧舞台上少不了的扮丑、装傻,这些形象都在进行自贬,让观众感到优越,进而发笑。同时,台上往往还有负责吐槽的角色,用社会规则一般不允许的行为(比如消音后的辱骂口型),替观众释放原本被压抑的心理能量,让观众没有负担地大笑出来。

  喜人的圈粉魅力还源于一种偶像身上少有的“破绽感”。传统明星偶像的优秀固然易产生好感,但也可能让观众因感到难以企及而产生距离感、焦虑感。心理学中有个“犯错误效应”,指的是研究发现,能力优秀但偶尔犯错的人,比完美无缺的人更受欢迎,因为大家会觉得这样才真实。喜人就不会回避在台上出丑,甚至在花絮中,观众会发现很多演技精湛的喜人,台下却有懵懂犯傻的时刻;而在台上装傻的喜人,竟然取得过少有人知的优秀成绩,这都会让大家觉得真实、喜欢。

  近几年的喜剧节目有许多衍生活动和互动活动,喜人在其中展现的“活人感”也加速了圈粉。传统偶像多数希望有比较完美的人设,但与之相对的就会牺牲许多活人感,尤其是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之后,许多原本在网上畅所欲言的明星都变得沉默、紧绷。但喜人们就会开直播、录播客,甚至不惜展示自己的生活。社会心理学中的拟社会互动理论指出,当观众通过媒介频繁接触人物的日常细节,会产生“TA是我朋友”的错觉,这会促使观众从欣赏作品变成喜欢这个人。

  从观众角度来说,大家对喜剧和喜人的偏爱,也反映出现代人们对情绪价值的普遍需求。和朋友在一起热热闹闹聚会时,喜剧是烘托气氛、共享欢乐的社交货币;自己一个人孤独、压力大的时候,喜剧是我们的情绪避难所,提供及时有效的情绪价值。这些情绪价值都会被投射到喜人身上,即便隔着屏幕,观众也会感觉到被喜人们陪伴和支持着——这就更像朋友了!

  全民玩梗的热潮,更是如同一股强劲的助推剂,极大地加速了观众从被动看作品到主动追演员的转变。喜人的梗、台词、表情包被观众四处传播,喜人编排的走位被许多网红模仿,喜人原创的“洗脑”旋律甚至被权威媒体改编二创;一波波狂欢后,喜人还会在作品或真人秀中自己callback(呼应)这些梗……这种共创氛围催生了极强的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观众也对喜人产生了更深的情感联结。

  喜剧“饭圈化”会有什么影响

  喜人这样圈粉,当然是有好处的。节目得到了更高的曝光,能快速吸引原本不关注喜剧的用户;喜人的人气也能转化为商业价值,不仅改善自己的生活,也让团队有更多资源投入内容打磨,并在之后有更多元的创作机会,比如很多喜人已经参演了影视剧、接到了各种商业代言。

  但消极影响也如影随形。粉丝的守护一旦过度,干扰了正常生活,就会影响喜人的创作,影响路人的观感,甚至反噬粉丝自己的生活。原本在节目创排间隙,下楼散步透气对喜人们来说是难得的放松,但因为有粉丝在附近蹲守想要拍照、互动,即便走出公司,他们也无法真正放松。已经有工作人员抱怨过,太多在园区蹲守的粉丝影响了自己正常上下班。

  现在的评论区和弹幕也已经隐隐有了苗头,有粉丝因为自己喜欢的喜人小队得票不佳,而攻击与之竞争的小队成员、支持其他作品的观众,这种行为会让单纯来看喜剧的观众观感不佳,甚至限制喜人的破圈发展、折损喜剧作品的生命力。如果粉丝花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在蹲守或攻击上,那自然也会挤占学习工作、休息、社交等,最终给自己的生活也带来负担。

  我们如何“追喜人”

  喜人的核心理念总是“用作品传递快乐”,健康的“追喜人”也应该以作品为圆心,向外延伸。我们当然可以继续转发喜人的经典梗、二创视频,顺便标注原作者和作品名;更可以多给喜人正面反馈,告诉他们自己喜欢哪些部分,让他们有更强的创作动力。

  而对喜人本人,我们还是要尊重边界感,保持适度距离。即便喜人的“活人感”让我们感觉和他们成了朋友,但那是为了分享生活中的快乐,而不是开放自己的所有私人领域。朋友本来也是互相尊重边界的,既然我们不会每天蹲在朋友家楼下、不会随意评价朋友的朋友,那同理,我们对喜人也应如此。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喜剧和喜人对观众的终极价值,是让我们更爱自己的生活。幽默感教我们在不完美中找乐子,“破绽感”告诉我们出错不可怕、能把错变成笑点才酷,“活人感”提醒我们真实的自己最可爱,这些特质本就该成为我们过好生活的养分。我们可以用幽默把焦虑转化为轻松,可以允许自己不完美,可以把快乐分享给身边的人,更可以创造更多快乐,自己也成为一个“喜悦的人”。

编辑: 童荟颖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50002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