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07年>境外媒体看义乌篇 正文

伊拉克商人义乌淘金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伊拉克的经济生产已经彻底停了,现在市面上所有的商品都是“中国制造”。

  2003年以前,默罕默德·阿拉布达里和他的4个兄弟、2个姐妹,还有母亲一同居住在巴格达市,这是个有着近30名成员的大家庭,他们主要靠在市集上出售各种小商品为生。美国入侵伊拉克后,默罕默德和其他150万伊拉克人一样选择了离开。他自己先到了迪拜———阿拉伯世界的商业中心。在那里,他以前的商业伙伴们告诉他,他在巴格达开的那个小超市,几乎全部商品都来自于一个遥远的东方城市———义乌。

  当时,默罕默德身上揣着大约10万美金的本钱———这是他整个家庭全部的积蓄。为了支付已经迁往叙利亚的家人的生活开销,当年8月,默罕默德带着这笔钱来到义乌。在这里,他不仅找到了自己曾经出售过的那些刻着奇怪文字的日用百货,还找到富裕、祥和与平静。

  跨国生意越做越大从2003年至今,默罕默德已经逐渐熟悉了在中国的生意,尽管到现在他的中文还不太流利。“我年纪大了,学中文学不好。以前我是从市场上进货卖去叙利亚,然后再从叙伊边境运进伊拉克;现在我的公司主要的业务是接待从叙利亚来的伊拉克商人,他们要什么货,我去帮他们找。”

  2005年,默罕默德告别个体户生涯,开了一家贸易服务公司并把自己的大儿子和妻子汪蒂从迪拜接到义乌。当年,他的妻子在义乌生下了二儿子,他给二儿子取的小名叫“咕咕”———“这是中国名字。”默罕默德微笑着解释说。

  这一年,他的大哥也带着3个孩子从叙利亚来到中国。然后是他的二哥和4个孩子,他们在今年4月到达义乌。三兄弟团圆后,在义乌市内租了两套对门的三居室,平时打开大门就可以在一起过日子,和在伊拉克时一样。

  默罕默德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很满意。他的公司由自己和两个哥哥一起经营,公司里还有5名中国雇员,他最小的弟弟则在叙利亚照看母亲,包括在义乌的3位女眷以及9个孩子在内,他们兄弟的公司是25名家族成员的唯一经济来源。每个月,他都要往叙利亚汇出2万美元的生活费。“是中国给了我这个机会,只有在这里,在义乌,我才能养活我的家人。”默罕默德估计,在义乌,像他这样将家人接来同住的伊拉克商人大约有20家,而整个伊拉克社区则肯定超过了1000人。

  他们会留在中国吗“现在的伊拉克不是我的祖国,或许还有一支足球队,或许还有个领事馆,但这个国家已经不存在了……我的小儿子在中国出生,我希望他能获得中国国籍。”默罕默德说,“有的时候我甚至会梦见我自己就是中国人。”但他终究不属于这里。目前在中国长期居住的外国公民多达数百万,他们中绝大多数只能年复一年地不断续签签证。

  默罕默德的妻子汪蒂今年24岁。在离开伊拉克之前,她即将从巴格达大学的法律系毕业。这4年来,汪蒂的生活轨迹被彻底打乱,她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回到大学校园继续自己的学业,成为一名律师。

  更让汪蒂担心的是孩子们的教育。义乌国际学校的阿拉伯班有40多名学生,教材从也门引进,仅有两名也门的阿拉伯裔教师,其他的教师是中国人。课程包括阿拉伯语和中文,也教授英语和数学。汪蒂抱怨说,中文教师不会阿拉伯语,孩子们学得很吃力;两位也门的老师也是半路出家,义乌国际学校的阿拉伯班只到八年级(初二),此后这些孩子将面临失学的困窘。汪蒂说:“我在这里看不到我们的希望,可能四五年,等到局势平静下来了,我们还是要回巴格达。”

  其实,无论他们是否留下来,他们给这个城市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义乌人已经不像开始那样千人围观清真寺的聚礼,一些嫁给阿拉伯人或者在阿拉伯公司工作的汉族人也开始信仰伊斯兰教。

  作者:胡贲

  刊于2007年第34期《凤凰周刊》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