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图说义乌》第一辑“那些渐行渐远的记忆”出版,仲秋之际,第二辑“走进长城脚下义乌兵古村落”(简称“图说二”)又欣然面世,这无疑给《义乌丛书》又添上亮丽的一抹。
历史总是裹挟着时代的浪潮汹涌而来又激荡而去。长城脚下的义乌兵古村落,在这浪潮中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饱蘸着祖先的喜乐,蕴涵着往昔的云烟。只可惜在此期间,由于修筑长城均处偏远荒漠之地,因而乏人问津,从而使得这里虽经历了400多年的岁月沧桑,却依然宁静淡定。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当步入新千年,历史车轮仿佛拐了个弯,由于“重走义乌兵戍边路,义乌兵后裔桑梓行”———长城·义乌双向行的开展,倏忽之间,这里变得日益喧闹起来,包括一些摄影者也前来助兴,对长城脚下义乌兵古村落倍加关注。
在这些摄影部落中,要数由金福根领衔的义乌摄影团队与来自北京的时光记录摄影创作群体最为热心。为了拍摄“图说二”,他们先后5次长时间、大范围地在河北、辽宁、北京、天津境内长城沿线,行走在其中,打量着这些极具混合气息的古村落:彪悍与温婉随处并置,多元文化弥漫各个角落。村头特有的气质扑面而来,他们用猎犬般的嗅觉,能迅速捕捉到这些乡村所散发的魅力和惊艳的瞬间,并用照片揉合在一起。在此期间,他们不知疲倦地到处奔走,四处寻访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村民,为了能拍摄到理想镜头,有时凌晨三四点就摸黑从驻地出发,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修筑有长城的山顶攀爬,从而收集到极为珍贵的第一手影像和文字资料;为了选择时机,夕阳西下,他们还在美景中静静地躺在山头,看炊烟袅袅,听牛羊牧歌,一阵凉风吹过,只剩宁静与安详,于是忘记时间、忘记烦恼、忘记俗世,按下快门不只是为享受这一刻的悠闲惬意,更是为了留下这一刻永恒的记忆。不仅如此,还把这些心血融会的结晶以图片加文字的方式编辑出来,让那个当初曾经非常遥远且看似不切实际的梦想,渐渐变成图文并茂的丛书的一种。
村庄是人类生命的图腾,在摄影家镜头下的长城脚下义乌兵古村落,虽简陋却更具内涵和质感,原始却自然真实,贫瘠却纯粹安谧。“图说二”分长城印记、千年走亲、后裔村落、后裔“祖屋”、守护长城、家乡情结等6个章节。全书对400多年前聚居的义乌兵古村落,用镜头来再次聚焦,使得文字与图片以一种最为独特的方式予以组合,彼此补充,互为说明,从而形成了一条历史细节的链条。
村庄是人生的坐标系,就像卷藏在记忆深处的一幅水墨长卷,一次次被季节摊开,甚至被无数次描摹。在“图说二”中,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耄耋老人,在平实朴素的话语里,在素面朝天的影像中,一次次被亲情和愿望反复翻阅和咀嚼。一缕风、一朵云、一滴露,都闪动灵光,蕴含着淡然的乡愁。心有千结,情有万缕,唯独乡情人人理不清,代代剪不断,宽厚和仁慈的土地,凝结和承载着400多年厚重的历史。为此,摄影者没有简单选择纯粹的风光抑或人文视角,而是把包括义乌兵后裔这一特殊群体,与在这片土地上存在的生灵平等看待。他们将长城、村庄、林木、羊马等物像定格在同一幅画面中,远近铺陈、和谐共处。尤其是义乌兵后裔相对集中的聚居地董家口、板厂峪、曹家房子、立根台、花户庄等古村落,照片中的勃勃生机从动物、人物以及房顶冒出的炊烟表现出来,使得一幅幅作品就像一个个活力四射的艺术生命体。由此可得出一个结论:只有把自己植根其间,才会得到它的灵魂,这是作品给予我们震撼的关键。
在建设文化义乌、向世界传播优秀的义乌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部关于义乌———长城文化渊源的图文融为一体的作品,并从中看到了中华优秀文化为什么得以薪火传承———中华文化伟大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历史的悠久,还在于有这么一批热心者,始终为中华文化,包括义乌文化的传承和积累,在默默作出贡献。长城脚下古村落,虽远隔千里之外,但这似乎也是一种象征———分不开的历史渊源,割不断的文化胎衣,历史在呼唤,家乡在呼唤,归来吧。而这,正是“图说二”蕴涵的另一种文化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