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加快推进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肩负起新的时代使命。不得不说,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传统文化成为义乌市民生活的主题词之一:全市征集文明家规家训和优秀家风故事,市民热议传统文化传承,新人热捧传统中式婚礼,各式国学班纷纷兴起热度不减……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已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古礼娶亲,义乌新人热捧传统中式婚礼
近年来,复古的中式婚礼在我市盛行,越来越多的新人选择回归传统的中式婚礼来纪念大喜日子。这些古典优雅的中式婚礼看似拥有纷繁复杂的婚礼习俗和步骤,却将中式婚礼的魅力展示得淋漓尽致,别有一番韵味,令人耳目一新。
就在上个月,佛堂镇古民居苑将军府内,一场规模宏大、别具一格的汉式传统婚礼隆重举行。两位新人和300多位亲友个个身穿华丽的汉服出席婚礼。这场传统婚礼谨遵汉式礼仪,庄严古典喜乐,新人在赞礼官的带领下,重现汉式婚礼的告上礼、亲迎礼、沃盥礼、拜堂礼、同牢礼、合卺礼、结发礼、行家礼、执手礼等经典礼仪。整个婚典均合乎古法,整场婚礼完全按汉式传统,取“周礼汉婚”的精华浓缩而成,而且300多人同时身着汉服参加传统婚礼,这也创下了义乌市单场身穿汉服参加婚礼人数的新纪录。
过去一年,类似的复古婚礼并不鲜见,本报就曾多次报道了形式各异的传统中式婚礼,如周制婚礼以玄色为主,黑中扬红,古典优雅,庄重肃穆;唐制婚礼“红男绿女”,雍容华贵,尽显大唐盛世风情;明制婚礼,凤冠霞帔,华服多姿,承袭明代礼仪,气势宏达;民国婚礼,云锦秀禾,优雅清秀。虽然每一朝代的婚礼仪式和习俗都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既是一脉相承,又各有韵味。
婚礼策划师小强告诉记者,中式婚礼古朴而不失热烈张扬、简洁而不失庄重,且礼节周全、个性突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钟情于这一婚礼习俗。新人回归传统婚礼,不仅留下了难忘的婚礼记忆,而且从中感受中国礼仪文化之博大精深,也更好地诠释了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
古琴悠悠,义乌商人爱上雅生活
“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四艺”。位列首位的琴被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的必备知识和必修科目。近年来,古琴因其古朴典雅、修身养性的特质备受青睐。一边弹上一曲,一边与朋友们喝茶聊天,对许多人来说,生活的惬意莫过于此。
悠然琴馆的创办人吴潇潇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自幼学习古筝,但对古琴一直有着莫名的向往。来到义乌后,吴潇潇办起了琴馆,既是传承古琴艺术,也是以琴会友。吴潇潇说,2007年,在她这里学古琴的只有几个人,如今已经固定在40多人。学员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经商人群,以30岁以上的女性居多,学古琴主要是为了修身养性;另一类是中学生,纯粹因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前来学琴。学员赵女士觉得,趁着闲暇,于那人静之处缓缓拨动琴弦,任凭时光在指间流淌,生活可以过得更美好。
现年43岁的陈明亮,是我市的一名企业主,出于对古琴的喜爱,他在自己位于荷叶塘工业功能区的工厂厂房内开辟了一间工作室,一有空闲,就窝在那儿,琢磨如何制作古琴。从选坯、制坯、出型、修面、挖槽腹、做底板,到合琴、按附件、靠木漆、裹布等,制作一把古琴需要10多个步骤,其中每一个步骤又分为很多工序,比如涮土漆就要二三十道工序。因此,制作一把琴的周期要一年半左右。在陈明亮看来,做一把古琴,找到好的木料是关键。年代越久远的老木,品质越稳定,制作出的琴声越美。寻找木材的同时,他也参加在各地举办的琴会雅集,和志同道合的琴迷们交流古琴制作技巧、音色辨别技术。“一块老木头被我赋予了第二次生命,所以,制作古琴让我觉得很开心。身边一些爱好古琴的朋友,也认可我制作的古琴。”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义乌这个商贸城市传承传统文化,让陈明亮感到心满意足。
古声琅琅,义乌青年留住最美读书声
自古读书皆吟诵。作为古典诗词的活态,吟诵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俗地说,吟诵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诵读,而是用汉字四声调依字行腔,在感受语言文字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美感的同时,体会诗文作者或昂扬、或沉郁、或豪迈、或婉转的各种情感,由此引发心理上的共鸣才隽永悠长。可是随着教育方式的改变,吟诵逐渐淡出课堂,传承几千年的学习方式濒临失传。
义乌80后小伙骆晓波对此却颇有兴趣,作为中华吟诵学会第一位义乌籍会员,他志在传吟诵之风,修君子之道。以此为志,他已走遍省内50多所学校教授诗歌吟诵,不论大、中、小学,还是残障学校,又或是老年大学,只要有学校需要,他都愿意上门教学、口传心授,哪怕不收分文。去年,他还受邀做客商城大讲堂,作《吟诵,最美的读书声》的主题演讲。
骆晓波说,这两年致力于吟诵推广,致力于教育、传播与交流,虽然体会到其中的辛苦,但更多的是享受到吟诵的乐趣,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学之美。让他感到最欣喜的是,不少听过他上课的孩子都对吟诵很感兴趣。“这些孩子在听我上课时眼睛中透露出学习的渴望,见我走时还会问我下次何时再来。”他说,这些喜欢吟诵的孩子会像小种子一样播种到每个班级中,然后发芽开花……这就是他希望看到的,希望“唤醒”每个孩子心中保护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确实,传统文化回归的热潮不仅席卷了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逐渐在孩子们的象牙塔中弥漫。我市不少学校就鼓励国学经典回归课堂,注重以优秀经典文化浸润师生心灵,让孩子们感受到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