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月15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吕晶晶)自然界有很多动物会在寒冷的冬季选择“蛰伏”。对于企业来说,在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选择“蛰伏”,积蓄能量,厚积薄发,也是市场经济下的一种生存法则。
“2015年到2017年,这3年将是实体经济的寒冬。这3年我们不打算赚钱,所有的收益都将用于企业设备的研发、管理和技术的创新,只要熬过这3年,企业就能得到更长足的发展。”义乌华灵拉链有限公司董事长洪罕灵凭借多年商场经验,对市场风向有着自己的研判。他告诉记者,3年前,“华灵”就已开始着手进行转型升级。
全员创新,企业与员工共享创新成果
“转型升级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至少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洪罕灵认为。2012年,“华灵”开始倡导全员创新,并将员工的创新项目纳入薪酬体系。公司上下,从一线挡车工、机修工、质检员到中高层管理人员,人人都可以针对自己从事的岗位提出改进意见,只要能够提供具体可实施推广且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的项目,都能得到现金奖励。
2014年,“华灵”成型缝合车间的7名员工组成了“隐形拉链质量提升项目”小组,历时9个月,通过稳定原材料的质量及改造技术设备等方式,成功将隐形拉链的产品质量水平提升至品牌级别。如今,通过这个项目生产出来的隐形拉链已经成了企业的拳头产品,单价从0.14元提高到了0.18元,仅2015年就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58万多元,项目小组由此获得了8.8万元的现金奖励。根据公司制定的奖励政策,从项目研发推广成功开始,3年内,项目小组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增效奖励。正是这样的管理创新机制,让员工的生产和创新积极性得到大幅度提升。
几年来,“华灵”有员工申报并进行推广的技术创新项目达到了17个,共为企业创造了167万元的经济效益,由此,这些项目的申请人累计获得了35万元的奖励。
提质提效,为“破茧而出”积蓄能量
过去,在“华灵”的产品结构中,出口中东、非洲等地的中低端产品占据了较大比重,而在这一轮的产业转型升级中,这些相对落后的产能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产品附加值更高的中高端产品产能的增加。因此,洪罕灵为企业树立一个短期目标:3至5年内,企业要实现生产标准化、流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
企业要生存,质量是生命。过去,“华灵”实现的是全检制度,20余名质检员要对企业生产出的每一条拉链进行检查,人力物力耗费大。如今,“华灵”在质检工序上采用了巡检和总检制度,确保将问题堵在源头。所谓巡检,是指质检助理和车间主任不定时地在各个车间巡回检查,确保拉链生产中的每个流程都不会出现质量问题。而总检是指在一个批次货物完成后,随机抽检一部分产品,发现质量问题则将该批次产品全部返工。采用新的质检方式后,“华灵”在质检流程的质检员直接缩减一半,质检效率得以大大提升。以4万元/人的年薪计算,企业直接可以节约成本80余万元。
在提效方面,2014年下半年开始,“华灵”与高校合作成立设备研发中心,已累计投资200多万元研发新设备,并对企业的生产设备进行新一轮的升级。洪罕灵告诉记者,这一轮企业的转型升级目标将在3至5年内完成,10年内赶超国内拉链行业先进将成为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