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2月16日讯(记者 沈颖洁)今天,中国义乌网记者从义乌市人力社保局获悉,经过两个多月的考核和评比,首届义乌“市长奖”名单已经尘埃落定,共有两家集体和两位个人入选,他们分别是:
义乌救援队成员在丽水
义乌市民间紧急救援协会
义乌市民间紧急救援协会是一支成立仅两年多的年轻队伍,主要开展义乌及周边2个小时以内的自然灾害和社会公益救援服务活动、整合民间各种救援资源、开展救援技能培训、收集紧急救援信息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协助政府开展救援活动。
在义乌市政府和各个部门的关心下,救援协会发起人方为成与协会同仁齐心努力,在一年多时间里发展了289名会员,其中党员45名、团员37名、政协委员5名、退伍复员军人(以消防兵种为主)达57名。并由相当数量的资深户外运动人员、专业搜救人员、红十字会自愿者、持证医护人员、持证无线电专业人员等骨干力量及全市109家热心公益事业的民间企业。
协会从成立之初至今已经组织了2千多人次参与救援,出勤了公益救援活动48次。成功拯救了46名求救者,搜救找到21名遇难者。
2015年在丽水市莲都区雅溪镇山体滑坡事故发生后,义乌市民间紧急救援协会集结81人次分7个梯队赴丽水参与救援,每个梯队轮值一天一夜,24小时不间断奋战在救援一线,总共搜救找到13名遇难者,挖掘土方量达2万余立方米。协会勇敢专业的救援表现受到了夏宝龙书记、李强省长等相关领导的高度赞赏,被李强省长亲切的称为“义乌勇士”。
美促会在巡查
义乌市建设美丽义乌促进会
义乌市建设美丽义乌促进会践行“替百姓说话,做政府参谋”的办会理念,在积极参与社会监督的同时,兼顾美丽义乌等方面的宣传调研。过去的一年,大家积极探索、努力工作,为巩固“五水共治”、“清三河、美商城”的成果,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也为促进会的稳定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促进会全程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精品城市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排污口排查及水环境调查、工业污染源排查、“清三河”达标验收等专项行动。促进会派出监督人员2000多人次,行程八万多公里,足迹遍布城市大街小巷和几百个村庄,多次巡查市域范围24条溪河,发现、曝光了一万三千多起污染源和环境乱象。综合运用文字、图片等手段,及时将突出问题和典型案例汇总上报。在“五水共治.美我商城”曝光台上传各种环境污染问题2400条,99%以上都得到了妥善处理。
通过一年多的工作,促进会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骨干监督员,成了我市治水的“活地图”。哪里有排污口,主要污染源在哪里,他们都了如指掌。促进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诸如东青溪入江口溢水口污水直排义乌江、董村“齐家坞”养猪场善后处理工作、金华傅村工业污水直排航慈溪、餐饮等城市商业污染源、社区村居雨污分流现状等问题,采取实地检查、专项上报的方式,保证督查工作的准确和及时,做好政府相关部门环境改善的眼睛。
陈亚岗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院长陈亚岗
他,放弃杭州良好的发展机会和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义乌;他,心系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身先士卒推动省委省政府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建设;他,高质量完成浙医四院筹建和开业运行任务目标,为提升义乌医疗卫生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院长陈亚岗。
2014年10月,浙医四院在全球小商品之都义乌市正式对外营业。一所新的医院,一切从零开始。陈亚岗始终要坚持把患者的就诊体验放在重要的位置,让患者感受到医院的温度。在陈亚岗的带领下,医院从管理层到一线医生,已经达成共识,保证每一位患者充足的就诊时间,确保就诊患者享受完整、标准的医疗服务。除此之外,许多国际化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设施设备被充分引进。如更加安全有序的“人车分流”设计,清晰明了的现代化的导诊设施,无处不在的志愿者服务,贴心的手机充电站等等。在院内,便于医生会诊协作的“医疗后走廊”诊间,更接地气的药师临床服务的新理念,还有对接国际医疗后勤集团的“后勤全面外包”机制,及提高药品供应效率的“延长药品供应链”模式等等。这些让医院的医生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让患者体验到舒心的服务。
一年来,医院共计开展20多次国际健康日宣教和义诊活动,出诊专家122人,累计参加人数1685人次,深受义乌百姓喜爱。医院组建了“医路相伴”社会志愿者团队,并获首届“感动义乌人物”奖。医院还坚持定期开展志愿活动,先后有600余人次参加国际微笑行动、义乌社会福利院等志愿活动。陈亚岗带领浙医四院在义乌及浙中地区积极开展医疗高新技术,多项诊疗项目已填补了义乌乃至浙中地区医疗空白,填补了区域医疗技术空白。据统计,浙医四院运行一年来,义乌外出就医人次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义乌总住院人数上升了7%,而转外住院病人比例下降了2%。
周晓丽
义乌市残联育智教育中心负责人周晓丽
周晓丽是一个千万富翁的女儿,她却抛开父辈赚钱的生意不做,卖掉机器,把厂房腾出来办了不可能赚钱的脑瘫康复和育智教育中心。2007年以来,周晓丽先后被评为浙江骄傲——2007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浙江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浙江省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脑瘫康复部成立的时候,周晓丽刚好怀孕2个月。当时,康复部只有6个孩子,周晓丽和丈夫就担起了照顾孩子的责任。大小便的异味加上妊娠反应,周晓丽强忍着呕吐给孩子们换洗衣裤。
由于长时间跟这些特殊孩子在一起,她的心情也会变得压抑,特别是一些孩子经过长时间努力,康复效果却不明显,会让她产生压力。下班回到家,她会不自觉地对着自己的女儿大吼大叫,以发泄心中的焦虑。
如今,周晓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周晓丽给他们喂饭,跟他们一起做游戏,教他们学做算术。为了让这些特殊的孩子能够自食其力,周晓丽还在筹备工疗站,让康复中心的孩子们做一些简单的手工劳动,帮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未来的生活。
整整13年,她把最美丽的青春、特殊的爱献给了1300多个脑瘫和智力残疾的孩子,600多名得到了较好的康复,其中420余名患儿已经站起来、走起来了。这些成绩,既是周晓丽她们付出大爱的结晶,更是患者父母的密切配合的结果。周晓丽办公室的一块玻璃窗上,写着“用爱心开启智慧大门”九个字;宣传窗上,写着一行“激发潜能、启迪智能、康复体能”标语。周晓丽希望,她与患者的父母一道共同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据悉,“市长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奖个人和集体总计不超过10个。获得“市长奖”者,除发放“市长奖”证书,还有物质奖励,个人10000元,集体每人2000元(总额不突破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