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是什么?人们的答案多种多样。有人说,“工匠精神”是企业家、手艺人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也有人说,它是一种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专注精神。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却都具有“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昨天,记者采访了义乌、永康、东阳等地多家企业的企业主以及一些手艺人,聊了聊他们眼中的“工匠精神”。
一只奶嘴的嬗变
体现了“原创”的价值
在义乌,有不少从“小微”产品、小部件生产制造起家的企业,它们多年来坚守制造、坚持创新,最终却成为行业首屈一指的制造“大V”。伊美薄膜、三鼎织带、华灵拉链、双童吸管……有的一个小产品原先只赚几分几角钱,如今却做到了上亿元的销售额,成为名副其实的“明星”企业、“明星”产品。位于佛堂的浙江瑞翔婴童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翔”)就是这样一家企业。
“我坚守制造32年,只为生产一个好奶嘴。”“瑞翔”公司董事长王助正说,自己企业,最大的特点是很多东西坚持“原创性”。
他的公司现在拥有2个发明专利、七八个实用新型专利和10多个外观专利。不仅注重知识产权,他的“原创”精神还体现在产品设计、功能提升、原材料应用、视觉设计等产品生产、制造的方方面面。
“不拷贝”别人的想法、成为行业第一,这是王助正多年来的制造梦。他眼中的“工匠精神”是实实在在地做产品。他认为,做好了产品,也成为了那个“与众不同”,增加了自己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了自己产品附加值。
正是有了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如今的“瑞翔”,已经成为一个年产4000万个奶嘴、1000多万个奶瓶的行业标杆。去年,该公司销量保持25%的增长。“瑞翔”还有一点值得称道,它还是《婴幼儿用奶瓶和奶嘴》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主导制定者。
对于对产品的专注,王助正举了一个例子:他们生产的奶嘴,在早些年就开始做一项额外检测,奶嘴的强度检测,这项检测原本是不需要的,但他们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断改进奶嘴的品质,增强奶嘴对婴儿嘴部的适应性,为此还不惜花更多的钱到德国进口相关的原材料,得到了用户的喜爱。
“瑞翔”生产的很多奶瓶,设计得都非常萌,让奶妈以及婴儿看到奶瓶第一眼就感觉这个小东西很可爱。为了让视觉冲击效果更强,王助正还专门请来一名绘画师,给“瑞翔”绘制专门的卡通图形。除了绘画师,“瑞翔”还有4名产品形象设计师。
“猴年到了,我们的奶瓶上就有各式各样的猴形象图案,讲了一个很好的猴生肖故事。”王助正说。
无论是产品的平面设计、制版、印刷、市场满意调查还是最后的新产品投放回馈,王助正说,他们都严格按照流程设计走,这套体系不仅行之有效,也赢得了市场认可,让自己避免了传统“打价格战”取胜的市场竞争套路。
践行“工匠精神”
东阳“工艺美术大师”占全国2%
说起“工匠精神”,东阳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小明颇为兴奋。一直以手艺人自称的他说,这几天,媒体上密集关注“工匠精神”是一件好事。他认为正是坚守了“工匠精神”,东阳木雕技艺绝活在1000多年历史中才能代代相传。
“上世纪80年代,东阳开始了新一轮木雕学艺热潮,这与如今东阳中国木雕城等一批专业市场的兴起、东阳木雕产业的繁盛,也不无关系。”黄小明说。
东阳现有数千家家具、木雕企业,木雕市场也正从百亿市场跨上千亿平台。
在他看来,“工匠精神”是很多东阳手艺人的一直在践行的精神,也是他们的奋斗目标。“工匠精神”背后,是东阳木雕技艺享誉全国。黄小明认为,“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他以自己为例,他的不少作品的单价都达到了上百万元。目前,他的工厂不仅养活了近100名工人,每年纳税也超过100万元。
作为目前中国最年轻的“国家级”木雕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传承人,黄小明16岁拜师学艺,30多年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不仅娴熟地掌握了薄浮雕、深雕、圆雕、锥雕、浮雕等数十种东阳传统雕刻工艺,还自创了“速写木雕”“超写实木雕”“竹简式木雕”“取景框木雕”等多种雕刻手法。昨天采访中,黄小明还给记者罗列了一个数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每5年评选一届,到现在为止,全国共选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43位,目前在世的估计还有360多位,这其中,东阳就有9人先后获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中木雕大师7人,竹编大师2人。
“东阳一个县级市,占全国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比例是2%,这是很了不起的。”黄小明说。
东阳竹编大师卢光华潜心创作近30年,他的作品经常被人描绘为美轮美奂。目前,他的多件作品曾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工匠精神,最重要的是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卢光华说。
为了发扬“工匠精神”,黄小明自己出资建立了“工艺中国”交易网站,为各行各业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免费做宣传,帮助他们的手艺对接企业和市场。
“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在做的是一个传统企业的‘互联网+’。目前,我们网站已集合来自全国各地、几十个行业的100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小明说,这也算是自己为手艺人践行“工匠精神”做的一点好事。
小而美的永康锡雕产品
正在拥抱市场
“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早在古时候,永康人就有了学手工艺外出谋生的习俗,如今永康五金更是享誉全球。
作为“五金之乡”、“百工之乡”,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永康擂响了建设浙中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鼓。永康提出要以“工匠精神”引领制造业发展,认清优势,补齐短板,精准发力。对于“工匠精神”,不少永康企业家、手工艺人深有领会。
出生于1964年的盛一原,是一名永康锡雕艺人,他也是永康锡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盛一原说,永康传统的“小五金”,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锡被排在最末位。不过,这个小产业,经过一代代手工艺人的传承,最近又开始绽放新的光芒。
“在永康,锡雕俗称‘打镴’或‘打锡’,这是一门独特的民间手工技艺,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永康县志》记载,‘打锡’形成于五代,至宋代锡器已经在民间普及,锡雕也逐渐成为我们永康一门重要的手工技艺。”盛一原说,古时候,很多有钱人人家嫁人,都要打制一套锡器,包括蜡烛台、锡壶、锡罐等。
盛一原介绍,在民国时期,永康还有1100多名锡雕艺人,后来随着铝制产品、铜制产品的兴盛,价格较为昂贵的锡制产品就少了很多。这些年,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锡制产品又开始流行起来。“在我们金华地区,现在不少人家办婚嫁喜事,都会定制一套锡器。”盛一原说。
1980年,盛一原初中毕业,便跟随舅舅游走各地,当起了一名锡匠。浙江、福建、江苏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很多锡雕技艺,只有永康人会做。他曾托人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全国各地收集有关锡雕技艺的书籍,发现真正介绍锡雕技艺的书籍一本也没有,有的只是永康人的口口相传。
“永康锡匠老艺人走南闯北,践行的是真正的‘工匠精神’,对产品精益求精。现在我们永康还有六七十名这样的锡雕老艺人。”盛一原还在永康开办了一个锡雕博物馆,里边收藏了3000多件锡雕产品。
目前,永康有10家左右锡雕工厂,盛一原自己开办的荣盛达锡制品有限公司,有30多名工人。盛一原表示,他现在生产的产品,仍旧是手工技艺与机器加工相结合。因为不愿意过多放弃传统工艺,很多产品做一个需要花费一个工人两三天时间,一些大件产品甚至需要一个月才能做好。
不过,相比几十年的手艺,他们正在产品内容、款式设计等方面做出创新。“永康门业、锅业、电动工具,也都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我正在研究传统锡雕技艺与现代美学结合的方式,不断探索创新,市场反响还不错。”盛一原认为,正是有众多永康艺人不怕辛苦、不断传承、不断践行“工匠精神”,才有了今天永康五金产业的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