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大背景下,2015年,占地只有18亩的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产值接近2亿元,比上年增长16%;税收超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同样的土地、同样的厂房、同样的机器,员工总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二。十年来,企业的产值增长了六倍。
2月24日上午,“双童吸管”董事长楼仲平捧着厚厚的企业文化专辑,略显激动地向记者展示封面上“以小博大”四个大字。
展厅里的故事
双童公司的产品展示厅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吸管,既有几厘一支的,也有10元一支的。
来看看这样一支吸管:吸管的中上部,安装着一个透明的球体,球体内悬着一只小小的风车,吮吸饮料,里面的风车就会快速旋转。“双童吸管”总经理李二桥说,这款产品叫做“风车吸管”,刚开发出来时,由员工的子女进行了试用,孩子们都把它们当成了玩具。显然,这是一款十分具有个性特点的产品。“双童吸管”类似的创新产品有40多类,总计300多种。
在进行大规模产品创新之前,“双童吸管”公司遵循着市场导向、薄利多销的模式。企业员工增多了,吸管销量上去了,但产品利润并没有太大改观。2004年,公司新厂房落成启用。此时,已经浸淫吸管行业11年的企业“掌门人”楼仲平决心搞点“花头经”,带领双童公司换一种“活法”。
2005年9月13日,“双童吸管”发布第一个“五年规划”。楼仲平与开发团队一起,致力于思考除了喝饮料,吸管还能“干什么”?如何让吸管“无奇不有”。于是,最近10年来,“双童吸管”逐渐放弃了低端加工和薄利多销,专注于高端市场的开发。凭借细致入微、持续不断的产品创新,企业员工人数从原来的900名减少到了现在的350名,但员工的平均生产能力增加了数倍,以“减法”实现了“加法”。
小客户原则
继“风车吸管”的成功面市,双童公司又开发了“哈哈吸管”———拆开吸管中上部的圆球,可以将可溶解的食物放在里面。比如,宝宝不肯吃药,就可以把它“藏”在圆球里喝下。这款产品的圆球下方,还安装了一个止回阀,确保饮料只能向上流动。
这是企业按照“小客户原则”开发的新产品之一。2004年以前,楼仲平十分重视需求侧,结果却是丧失了市场主导权,失去了核心竞争力。楼仲平说:“‘双童吸管’只针对具有个性化特点的需求市场开发新产品,这样就会有许多主动权。”
同样是吸管,遵循“小客户原则”商业模式而生产的吸管,其内涵却不一样,产品竞争力大大提升,表现在销售价格超越普通吸管的数倍以上,高者甚至达到市场同类产品的10倍。比如“爱心吸管”,适用于情侣、亲子等群体使用。这款吸管上方有一颗粉红色的“心脏”,“心脏”的两边弧上各有一个小吸管。“心脏”的“房室”腔体里安装着液体止回阀和过滤器,可以满足双方吸管不必两人同步饮用的要求,还能防止液体回流可能导致的交叉感染,单支吸管售价高达10元。
“双童吸管”大客户少了,小客户却大大增加。2013年至2015年,企业累计客户1万多家。
守望“匠心”
如果说,开发能力提升与商业模式创新是双童公司“以小博大”的支撑力量,那么,“工匠精神”就是其支撑力量的源泉。
“22年来,我们只做吸管!不‘移情别恋’,也不‘贪大求全’。”楼仲平说,吸管属一次性产品,低门槛、价值低、利润薄,很多人看不上眼,却值得我用一辈子守望。
虽然激烈的市场竞争曾经动摇过楼仲平的信心,却始终无法摧毁他对这个产业的坚守。
1997年中秋节,楼仲平结识了70岁的美籍日本客户桑原道昭。从这位老者身上,楼仲平发现了“工匠精神”,并极尽推崇,在企业管理中大力倡导精益求精。
楼仲平的守望与追求,让一根根吸管变身“艺术品”——— 12生肖吸管、童趣吸管、爱心情趣吸管、音乐吸管、生态吸管……“双童吸管”获得了上百项专利,包括发明专利6项、实用专利40多项。
多年来,双童公司制订了严格的企业标准,推行精细化管理。此后,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继而成为国家标准、ISO国际标准。一颗“匠心”终获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