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扁担两箩筐,手摇拨浪鼓走四方”,是义乌“敲糖帮”远走他乡艰难创业的真实写照。其实在此之前,义乌人就不是封闭的,四处奔走讨生活,足迹遍布四方。远的地方不说,离义乌较近的兰溪曾经也是义乌人非常活跃的地方,兰溪人曾有“兰溪是半义乌”的说法。
旅兰人群
旧时兰溪得水域之优势,处金、衢两江汇合之冲,踞杭州、严州两府之上首,职衢州、婺州之门钥,扼富春之咽喉,故有“六水之腰”(衢江、婺江、兰江、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七省通衢”(江西、福建、江苏、安徽、湖南、广东、广西)之称。凭借这黄金水道,在现代交通工具汽车、火车兴盛以前,兰溪一直为金华、衢州、严州三府最富庶的地方。而兰溪的繁荣可以说是由整个婺商群体创造的。早期在兰溪的婺商中,人数最多的要数义乌商人。
义乌与兰溪一水相连,以佛堂水码头为进出口枢纽,顺流而下达兰溪,朝发夕至,十分便利。义乌人多地少,家乡的土地容纳不下生存的余地,许多人纷纷到兰溪谋生创业。义乌市志编辑部施章岳曾对早期义乌人去兰溪谋生创业的情况进行过研究,明、清乃至民国时期旅居兰溪谋生创业的义乌人数量不小,可简称“旅兰人群”。
靠体力、技艺讨生活
兰溪义乌会馆原名稠州公所,由义乌商人出资修建,是历史上义乌商帮在兰溪的同乡会馆,今位于兰溪城区云山路。
其实,最早的旅兰人群并不是经商,而是“讨生活”为主,干些苦力养家糊口。初期从事的行业是撑乌篷船搞航运,乌篷船前平后尖,客货两用。这一行是个体力活,撑篙背纤,起落货物,肩扛背驮,流血流汗。清人窦镇在其所著《兰溪竹鼓词》中,有一首词便是对善于吃苦的义乌人形象地描绘:“义乌老少尽堪怜,个个撑篙齐用肩。百货往来须纳税,巡丁高喝还停船。”
义乌人吃苦耐劳,给各路商帮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各行各业都有雇佣。当时,一些辛苦利微、其他商帮所不愿经营的低微行业,在很长时间里,几乎成了义乌人的天下。他们把义乌的一些传统手工技艺带到兰溪,并刻苦学习各种手艺营生。义乌人这种刻苦勤奋、好学精思的精神,使他们成了兰溪的能工巧匠,并因此业有所成。当年色香口味俱佳的兰溪火腿,补神健脾益胃的兰溪远年甜酒、陈酒,一一被载入民国十八年西湖博览会获奖档案;酥甜可口,脍炙人口的葱杆糖亦留在了兰溪老人的童年记忆中……这些都与义乌人的技艺密不可分。
从依人为佣转向自主创业
在与各路商人的频繁接触中,义乌人逐渐积累了资本,也学会了经商之道。他们从依人为佣,转向自主创业。到清末民初,做厨师的义乌人开始经营菜馆饭店。据资料显示,上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兰溪城区较大的饭店菜馆就有冯恒顺、冯广顺等18家,其中约90%为义乌人所开。此后,义乌人还先后发展了为航运业做配套的牵索和麻袋、糖坊、炒货、箱包等多个行业。
“旅兰人群”虽生活在他乡,但义乌古老土地和深厚文化底蕴造就出来的义乌人那种忍辱负重的品格、坚韧不拔的意志、锲而不舍的韧性、勇于拼搏的气概,却始终象血液一样,流淌在义乌人的血脉里,扎根在义乌人的心灵中,表露在义乌人的行为习惯与价值观念中。它不仅使“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精神,在昔日兰溪这个移民城市中得以弘扬,更使“旅兰人群”在行业的涉及、人力资源的提供上,都远远超过当年在兰溪的徽州帮、绍兴帮、宁波帮、福建帮等商帮在兰溪经济发展历史长河中所占的份量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