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资讯 正文

活在镜头下,你怕不怕?家用摄像头引争议

发布时间: 2016-05-25 10:56:11 来源: 浙中新报 作者: 袁丁

  《欢乐颂》的热播,带火了服装、包包、配饰等一众相关用品,其中一个没有广告植入的产品也意外走红,那就是还没入住就被女主角安迪安装在门外的家用摄像头。在义乌,家用摄像头的兴起也是今年的事,不用东敲西挖埋线,不用费劲请人安装,找一个支点摆上,家里的大小动静就随时都在手机屏幕里。这虽然给家庭安防加了把锁,可也有市民担心,万一被监控或偷窥了,怎么办?

  【两大功用】

  看老人孩子、防盗窃

  昨日在义乌数码城的一个商位上,市民张女士正就详细使用方法咨询店家。据她介绍,家里有个一岁多的孩子,平时由她母亲和保姆共同看护。考虑到一老一小,她动了购买家用摄像头的念头。“一方面想孩子的时候,随时看得到;另一方面,孩子小,淘气,万一看护过程中出现什么状况,也方便理清责任。”张女士坦言,花个几百元买个放心。

  经营户周先生介绍,目前市面上的家用摄像头主要有两种:一种连接在电脑端,作视频聊天用;另一种则是固定在家中某个高处,常年联入家中的wifi网络,作安全防卫用,新近流行的就是后者。用户下载APP后,只要手机和摄像头都联网,即便远在千里之外,家里的情况都可以实时掌握,通过手机还可以调节摄像头的角度、拍摄范围等。售价也不贵,普通款的最低才200多元,高级点的带有夜视、高清、报警等功能,也就千把块。

  从已售情况看,购买家用摄像头的客户群体较为集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家里有老人或孩子的,用做看护;另一类就是用来镇宅防贼。

  【一大弊端】

  隐私或遭泄露

  家用摄像头的面世,的确给家庭生活带来了一些监管上的便利。可同时,由于采用互联网传输,用户的隐私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遭到泄露。前不久,一组摄像头拍摄“真人秀”的照片在网络流行,这些照片拍摄场景包括道路、办公室、家庭客厅甚至还有卧室场景。一名计算机爱好者透露,这些照片来自名为“Shodan”的网站,由于网络摄像头RTSP(实时流传输协议)存在安全漏洞,这家网站收录了成千上万网络摄像头拍摄的照片,涉及广州、北京、合肥、南京、重庆等城市。

  在5月12日第六个互联网行业社会责任日上,由360攻防实验室发布的中国首份《国内智能家庭摄像头安全状况评估报告》也显示,近八成家用摄像头产品存在用户信息泄露、数据传输未加密、APP未安全加固、代码逻辑存在缺陷、硬件存在调试接口、可横向控制等安全缺陷。这些安全缺陷的存在让接入网络的智能摄像头可以轻易被不法分子控制,随时窃取图像和语音信息,对安装摄像头的家庭或公司进行监控甚至网上直播。

  该实验室技术人员刘健皓表示,家用摄像头的工作原理其实很简单,是直接通过IP地址将监控画面共享到网络,虽然也经过简易加密,但加密手段可轻易被破解。至于更安全的VPN点对点连接技术虽然不会被拦截,但每个点每年都要向运营商支付昂贵的使用费,一般家庭不会使用。

  对此,经营户刘先生说,前来购买的市民很少有问及这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为多是出于自用。不过,他也坦承,如果真有不法分子起了邪念,现有的产品并没有很好的防护措施。“有一个办法就是不联网,存在SD卡里,不过这样就没了实时监控的意义。”刘先生说,网络世界没有绝对的安全,除了商家的自律和安全设限,消费者也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三个办法】

  使用过程中多留心

  针对上述安全问题,网络安全工程师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建立一套针对智能摄像头的信息安全标准和应急响应预案,确保在安全漏洞出现后,能够快速响应,并最大程度降低用户的损失。而智能硬件开发商也该搭建自己的运营平台,以及时发现并阻断黑客的攻击,保护消费者的数据安全。

  对于个人来说,在购买家用摄像头时,不要盲目购买,下手前不妨做些功课,挑一款口碑较好的品牌产品;其次,在使用时,要注意设置一定强度的密码,及时关注摄像头软件的提醒。如果绑定的手机上发现了请求验证码的短信,就应该立刻修改密码;再次,经常登录摄像头进行查看,如发现实际拍摄角度与安装时发生变化等情况,就需要考虑自己的账号是否安全了。同时,要关注所用品牌摄像头安全方面的消息,如果发现设备漏洞应停止使用,等待厂家更新,并保证所使用的摄像头软件是最新版本。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行为人用技术手段浏览和截屏他人的家用摄像头中的内容、视频和照片等行为,实际上已构成侵犯他人隐私权。若未对外公开,则不构成犯罪,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处罚。被侵权人可依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行为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和赔偿损失。若行为人在侵入他人电脑、浏览他人摄像头中的内容外,还有其他行为,则有可能构成犯罪。如行为人盗取他人商业秘密,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则可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若造成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应当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童晓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