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五,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暨首届教学观摩大赛在义乌绣湖小学教育集团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家名师工作室导师、学员,义乌小学语文教师共1200余人聚在一起,交流分享小学语文的教学心得。近2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学骨干分别在绣川校区和春华校区上了示范课,展示教学风采。薛法根、张祖庆、林莘等一批全国知名教育“大咖”现场观课并进行点评。
活动中,绣湖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王鸿向与会者展示了该校获得的浙江省创新教育一等奖的优秀成果:课本外的语文———“成长阅读”教学体系探索。她的汇报在理论汇报中穿插了不同主题的情景剧,理论结合实际展演,更加立体直观、鲜明生动地将学校阅读教学的特色展现出来,被特级教师林莘称为“参加工作以来听到过最好的,最精彩的,最有创意的报告”。
在赛课环节中,来自义乌绣湖小学教育集团绣川校区的何芳莉执教的《乡下人家》和义乌江湾小学的吴高旭执教的《顶碗少年》分别获得特等奖、一等奖。
在家门口举办的这场教学盛宴,老师们都有哪些收获,对今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会带来哪些新气象?听听义乌一线老师的声音。
赛课教师:在磨课中历练在反思中成长
湖北省赤壁市教研员、特级老师周青说,在课堂上老师应是一位巧妙的引领者,何芳莉在课堂上的许多巧妙之处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课伊始,何芳莉就利用课前的学习单和孩子进行交流,反馈文中有疑义的字词读音。老师通过呈现词典里的解释,让孩子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选择判断。教师同样还用先学单引导孩子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周青认为,这样的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充分体现了“学本课堂”理念。
何芳莉说,结束这次展示课,再回想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磨课经历,感触良多。从课堂应该教什么,到学生需要学什么,再到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从多维度分析教材,把握教材,到为学生而分析教材,经过一次次的调整、一次次的推敲,最终才确定了该堂课的学习定位。
为了上好《顶碗少年》,吴高旭和他所在的团队三易其稿。展示课上,平时喜欢喜剧的吴高旭还穿插了一段京剧表演,为学生创设了具体情境,巧妙地将“表演”“写作”“朗读”“阅读”都整合在课堂中。
对此,特级教师彭慧琴这样点评:在课堂上,吴老师就是一位发现者、朗读者、表演者、点评者,带着孩子们不断发现,且不止于发现,又通过多角色朗读、当堂写作等方式深化发现,目标明确、板块清晰、言语实践的方法得到较好的落实。她以钻石作比:“钻石,因为多角度的切割,而绽放异彩。我们面对一篇篇课文、一部部书、一堂堂课,如果也能多角度地研读、思考和实践,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能绽放钻石般的光彩。”
观课教师:用“工匠精神”去探寻教育的真谛
有机会上台赛课的老师在这次活动中收获不小,在下面听课的老师也受益良多。义乌绣湖小学教育集团春华校区的陈晓英老师说,平时语文课堂,教师们总想让学生多学一点,一节课的设计力求面面俱到,结果往往顾此失彼。观摩两天名师的课堂,他们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都非常明晰、精当。上一节课,教师如果期望值高,想达成的教学目标贪多,学生就会疲于接受,没有消化的时间。
此外,在平时教学中,老师常常发现学生的口头语言比较随意,语病很多。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使命,也是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之一。在春华赛区观课,发现每位上课的专家教师都善于抓一个点或一条线,在整个板块中,不遗余力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每位教师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听话能力、理解能力、选词表意的能力、有条理地表达能力以及语言运用的能力。在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陈晓英说,大师们在课堂上挥洒自如,课下一定是下足了工夫。一线老师唯有广泛学习,不断积累,用“工匠精神”,不断去探寻教育的真谛,才能让语文课定位精准,让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思维品质得到真正的提升。
专家:教师要做一个穿针引线的人
展示课结束后,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围绕“从从容容学语文”这一主题,结合展示课堂,提醒广大教师要还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探究空间,相信学生的无限潜力和能力。教师要做一个穿针引线的人,沉下心来,把过程做扎实。
怎样做到从从容容学语文?张祖庆提出了四点建议:首先,教学内容要精选。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把握学段的特点,把握文本的特点,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和语文的本体特点;教学目标要精简。一堂课的核心目标只能有一个;教学板块要精当。板块多了,每个环节就只能蜻蜓点水;言语实践要充分。要适度减少内容理解的时间,减少集体活动,增加个体言语实践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