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陆立军
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义乌市政府顾问、义乌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
当前,义乌正在开展“全市学义乌,义乌怎么办”大讨论活动。《义乌商报》的编辑就此向我这名二十多年来亲身在义乌学习、研究、实践的经济学者约稿,故不揣冒昧谈几点浅见。
一、义乌的今天彰显“众人拾柴火焰高”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从一个地瘠人贫的农业小县成长为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的经济强市,被中央列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的18个典型地区之一,成为全省、全国改革发展的标兵。这一切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各部委、浙江省委、省政府及金华市委、市政府的关怀、指导与支持,离不开义乌历届党委、政府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国内外众多市场主体的实干苦干,离不开理论界、学术界、新闻媒体等的共同关心和建言献策,还记得在省委于2005年10月召开的“‘义乌发展经验’研讨会”上,我的发言题目“‘义乌发展经验’第七条:众人拾柴火焰高”所谈的就是这一体会。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各部委的指导、支持下,2011年以来,义乌获批了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等10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在诸多领域先行先试,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全国第一”。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都高度关心义乌的发展,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尤其是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曾先后12次到义乌考察、调研,并亲自决策、精心指导于2006年在全省学习推广“义乌发展经验”,将义乌作为全省第四轮“强县扩权”改革的唯一试点城市,浙委办[2006]114号文件明确规定:除规划管理、重要资源配置、重大社会事务管理等经济社会管理事项外,赋予义乌市与设区市同等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省委省政府对义乌人民的极大信任和鞭策,成为激励义乌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的宝贵财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义乌的改革发展给予了特别的关怀,先后六次在国际重要场合点赞义乌对外开放的成就和故事,并为义乌树立了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宏伟目标。
义乌小商品市场从35年前仅有702个水泥板摊位发展到今天这样在规模、实力、品牌和影响力等各方面名冠全球,也离不开金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兄弟县(市、区)的鼎力支持。金华市主要领导先后提出“聚合金义主轴线,共建大金华”、“打造金义都市新区”、“义乌是世界的义乌、中国的义乌、浙江的义乌、金华的义乌”等事关义乌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新一届金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义乌关爱有加,最近更是号召各兄弟县(市、区)向义乌学习,这对义乌寄予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期望。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日益繁荣,是国内外相关区域和经济主体,首先是在兄弟县(市、区)的支持下开展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协作的结果,当然,其产生的价值创造效应也由大家所共享。从这个意义上说,义乌的市场、产业和城市是一个超越时空、能够在全球范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利益共享大平台。由于地理相近、文化相亲、血脉相连,经过长期的磨合,如今义乌已与兄弟县(市、区)形成了休戚与共、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密切关系,在义乌为周边县(市、区)提供对接国内外市场的展销平台、低成本物流配送网络、高效率金融和信息等服务的同时,周边县(市、区)也为义乌的市场发展和经济繁荣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和广阔的成长空间,从而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在金华市委、市政府发出学习义乌的号召后,义乌更要全力发展好、建设好自己的市场、产业和城市,与国内外各相关区域和主体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充当好浙江中西部地区的商务中心,为周边县(市、区)的协同发展、共同富裕作出义不容辞的新贡献。
二、义乌必须当好世界“单项冠军”
作为一个面积只有1105平方公里的县级市,义乌难以在全市、全省、全国都成为处处一流、样样领先的全能冠军。仅在金华市范围内,就有很多值得义乌学习的榜样,例如市本级和两个区的科教文卫、市容美化、农村环境治理,东阳的影视产业和高科技企业,永康、兰溪的工业转型升级,浦江的“五水共治”,磐安、武义的生态旅游等,就十分值得义乌取经、借鉴。
义乌在学习、借鉴兄弟县(市、区)先进经验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好、保护好、发展好自身的商贸业,尤其是国际贸易这一来之不易且日益鲜亮的独特优势。关于义乌的这一优势和与此相关的城市定位,从上世纪80年代就明确“兴商建市”发展战略,90年代中期力推“引商转工、贸工联动”并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中等城市,本世纪初以来相继提出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国际性商贸城市、国际商贸名城,近年来日益明确了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宏伟发展目标。期间,历届义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虽各有侧重,但始终围绕“兴商建市”战略展开。新老中外义乌人中的企业家和工商户们也针对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和主要矛盾,在加强“干中学”、“干中闯”、“干中创”中对义乌商贸业尤其是进出口贸易和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建设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贡献,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就是他们艰难而快乐的创业历程的艺术反映。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国务院于2011年3月批复开展的“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明确提出把义乌建设成宜商宜游宜居的国际商贸名城,习近平总书记为义乌树立了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宏伟目标,这就使义乌这个浙中乃至全省、全国同类城市的国际贸易世界“单项冠军”必须向更高更强的目标迈进。要大力推进与国内外各区域之间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以及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进一步大幅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打造清晰准确、来源可溯、去向可查、风险可控、责任可究以及线上线下联动、多方开放共享的一体化贸易监管服务系统,成为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近年来,尽管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进出口贸易困难重重,但义乌仍然保持了高歌猛进的态势,尤其是获批开展“义乌试点”以来的2011-201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年均增速分别高达53.42%和55.91%,远超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义乌对实现宏伟目标的聪慧胆识和实力,也预示了义乌模式的光明前景。
三、义乌未来可以大有作为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三勇三新”、加快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的战略部署,这既符合中央、省委省政府、金华市委市政府的期望,也深得新老义乌人的拥护。我希望也相信今后一个时期义乌必将在以下几方面大有作为:
一是加快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巩固、拓展、创新“义乌商圈”,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和平台。义乌要继续加强浙江中西部地区商务中心建设,在“金华-义乌大都市区”建设中发挥双核心之一的功能。担当好为金华各县(市、区)乃至整个浙江中西部地区服务的“金华-义乌大都市区”双核心之一的经济中心功能,这是义乌对金华市委、市政府和各兄弟县(市、区)的最大回报和支持。要努力构建世界领先的现代化展示交易系统、智慧化仓储物流系统、集成化大数据系统、一体化贸易管服系统等,集聚全球小商品研发设计人才、企业、机构等,引领全球工业消费品生产制造、贸易监管标准的制定、推广和协调,从而提升义乌在全球小商品生产、贸易、流通中的渠道优势、控制力和话语权,在小商品研发设计、品牌标准、销售渠道等核心环节占据主导地位,增强基于价值关联的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义乌商圈”在全球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打造一个高度开放、共建共享的价值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市场融合发展优势、通江达海的物流网络优势、国际贸易改革的政策优势、中外人文交融的环境优势等,依托“义新欧”班列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勇扛旗帜、勇担重任、勇作“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将自身打造成陆上、海上、网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和平台。
二是加快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使义乌成为一座创新之城。要依靠市场主体自发的内源性创业创新活动与政府自觉的主动性改革创新举措相结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新旧动能的成功转换。尤其是把科技创新摆在更为重要的战略位置,着力提升义乌的科技创新能力,并充分发挥其在市场、产业、贸易、城市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依靠技术研发、创意设计、工艺变革、经营模式创新等带来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设计、新工艺、新品牌、新理念等,全面推进市场业态创新和功能升级、产业技术创新和结构转型、城市服务创新和能级提升以及贸易方式创新和规则优化等。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外客商云集、多国文化相互交融的独特优势,着力推动和促进中外多元文化、思想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为创新活动提供动力源泉。既要对“鸡毛换糖”精神要充分肯定,又要看到小商品简单贸易的局限性,立足当前实际,更加注重用已经积累的物质财富(货币)换技术、引人才。尤其要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千方百计吸引、集聚更多国内外站在行业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并努力使高层次人才“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
三是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加强人文和社会事业发展。当务之急是建成与世界“小商品之都”相匹配的生态、人文、社会环境,真正做到宜商宜游宜居。要在全市干部、企业、群众中强化生态环境意识、绿色发展理念,让“两山理论”深入民心,通过统筹推进全国首批城市设计试点工作、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形成生态环境友好型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大力引进国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企业,提升广告设计、知识产权、人力资源服务等商务服务业水平,并千方百计降低国内外客商的商务成本、生活成本,鼓励其来义采购或定居。要高度重视企业家、知识分子、技术骨干等高端人才的精神文化需求,组织、举办更多有针对性的活动,为他们的精神文化交流搭建专门平台,防止出现“精神荒漠”问题,从而为市场创新、产业转型、城市提升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所长助理杨志文副研究员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