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施章岳
义乌市志办副主编
16年前,新千年伊始。此时的义乌出现了奇迹般的变化。小商品市场开放20年,其知名度与美誉度大大提高。经济的迅速发展,让原先贫穷落后的农业小县率先跨入浙江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县市行列。此后,义乌发展模式、海内外大众最喜欢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世界最大小商品批发市场等等称号,一个个登上全球著名媒体、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发布的榜单。一时间,大众媒体、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蜂拥而至,报道推广、学习取经、调查研究。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义乌文史界的有识之士静下心来,“冷眼向洋看世界”。从中发现,虽然义乌经济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有着2200多年岁月,传之久远的义乌历史文化,连同它所承载的文明记忆,大多沉睡在尘封的档案和古色古香的书架上;曾经镌刻在义乌文明进程中一个个显赫一时的先贤思想和著作,承载当今经济繁荣、构成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也少有挖掘、保护和利用。由此,社会上还产生了义乌是“文化的沙漠”,是“暴发户”的传言。义乌对祖国宝贵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的滞后,明显是义乌经济奇迹般崛起中的一条短腿。
正是这种不被掌声所淹没,不被鲜花所陶醉的冷静思考,让领导和史志工作者看清了义乌经济疾速增长这种现象,绝非就经济论经济所能解读。古往今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始终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它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助催器”。由此,义乌史志文化研究在义乌经济奇迹般崛起的新千年之初,被作为政府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轰轰烈烈,隆重奠基。
16年中,义乌史志工作者凭借义乌经济的迅速崛起,担当起了“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历史重任。大家处在一种高昂的精神状态,而在具体工作中,既不为外面轰轰烈烈的形势所干扰,更不为金钱名誉所诱惑,而是甘坐冷板凳,埋头探寻藏在深闺中的义乌人自己的历史文化。同时,为追求义乌历史文化的薪火相传,为追求义乌文化精品的至臻至美,又无半点懈怠与却步。我们树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得最好,要么不争,要争就要力争一流的理念,找准坐标,脚踏实地,志存高远,倾其心智,全力书写与义乌快速崛起的经济,与义乌在全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相匹配的历史文化。
十余年负重拼博,辛勤耕耘,当初“义乌是文化沙漠”、“义乌是暴发户”的传言早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义乌历史文化“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与魅力充分显现,义乌已然走在了全国地方志事业的前列,已然书写出了与义乌经济、义乌在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相匹配的历史文化:十年磨一剑的新编《义乌市志》,被全国方志界资深专家称之为是“一部活力四射、不同凡响的志书”,“可以屹立于名志、佳志之林”;被称之为义乌版《四库全书》的《义乌丛书》的编纂工作,获得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专家的高度点赞,称这项工作“在全国古籍整理出版方面具有典型意义,也是一面旗帜”;而义乌地方综合年鉴,多次获全国地方志(年鉴)优秀成果“一等奖、特等奖”。义乌市志编辑部还先后蝉联“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获市委、市政府记功表彰。
荣誉殊为难得,也是掌声与鲜花一片。如同当下,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市学义乌,义乌怎么办”的命题,我们以“知人者知,自知者明”的态度,作出了一个以自省校准自身目标的准确回答。为在竞争中学习借鉴,不断提升,迎接挑战,我们不忘初心,在掌声与鲜花声中,依然虚怀若谷、寻觅“伴跑”对象,相互推动进步。日前,我们与杭州文史研究会签订了一个旨在传承优秀文化,交流文史成果,实施互通有无、有效指导和研究探讨为宗旨的建立友好关系的协议。其实,我们是在高攀。杭州文史研究会是由杭州市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及浙江省高等院校的文史专家共同组成,与我们一个县级市的地方史研究单位明显是不对等的。但我们看重的是他们高水平的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不断提升杭州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经验,并用以对照、审视自身,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瑕疵,深刻了解自我,以利于真正看清环境,避免被美言所欺瞒,进而精准认识自我,校准自身的人生坐标。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形势下书写与义乌经济发展、与义乌在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相匹配的历史文化,谋划义乌历史文化的大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