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9月20日讯(商报记者 张静恬)“滚滚长江逝涛波,淘尽英雄有几多。龙争虎斗交相替,且听伏锐说三国。”每周四、五晚上的六点四十分,身着长衫的伏锐都会准时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最近,他讲的是《三国演义》的故事。
“爸爸又在电视上讲故事啦!”每逢此刻,女儿“小伏娃”总是兴奋不已,稚嫩的嗓音有模有样地学着父亲抑扬顿挫的声调,逗得一旁的伏锐与妻子汪伶俐忍俊不禁。“性格简直跟我一模一样。”看着眼前活泼爱动的女儿,这位已有13年教龄的义乌中学语文老师眼中满是疼爱。
“2004年大学毕业来到义乌,2005年谈恋爱,2006年结婚,2007年有了‘小伏娃’。说实话,在遇到汪老师之前,从没想过自己的人生会如此按部就班下去,甚至精准到了年。”回忆起往事,伏锐总说,妻子是上天给他的一个最大惊喜。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夫妻恩爱,则是家庭和睦幸福的基本保证。夫妻之间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一部分,也是“和谐”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
风雨连廊里的初见
出生成长于七彩云南,求学问道于岳麓山下,成家立业于乌伤大地,从西到东,横跨了大半个中国。在伏锐辗转的人生里,很早便寻到了自己一辈子愿意为之奋斗的人与事。“以前家乡的老父母总是想着要把我‘捉拿’回云南,这一点,感谢汪老师的仗义‘相救’。”
2004年8月的一天,立秋之后,天气炎热,这一天伏锐印象很深刻,“这一天是我第一次看到我老婆,不,当时还不是我老婆,是汪老师!”义乌中学田径场的风雨连廊里,有一队学生踢着正步走过,旁边跟着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个子小小的,正全神贯注地跟着学生的脚步一起行走,“高一十班的班主任汪伶俐,土生土长的金华女孩,比我大两岁,不过那次她肯定没看到我。”一段只有自己知道的遇见,对于当时初到陌生之地的伏锐来说,这个认真倔强的身影,是一抹让人舒心的暖色。
“说来也是缘分,开学后我们被分到了同一间办公室,只是一个在这一侧,一个在另一侧,刚好是这块四方之地两个角。”伏锐说,那段时期两人的交流并不多,只是听过妻子的一堂公开课。“当时完全是陷于汪老师的才华,觉得这个女孩子看着弱弱小小的,但是能量着实强大。”
在旁人眼中,伏锐活泼开朗,妻子汪伶俐内敛低调,两个看似性格上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却有着最恰到好处的契合。“你需要的糖果与鞭子,刚好我都有,我需要的智慧与陪伴,刚好你都有,一切都是刚刚好。”
伏锐说,因为妻子性格安静,一开始自己不敢轻举妄动,就每天煮点粥,做点云南特色的菠萝饭带到办公室,开始是办公室同事每人有份,后来逐渐缩小范围,最后缩小到只有汪老师一个人。“后来她发现不对劲也迟了,是不是特别有套路。”谈及与妻子的往事,伏锐的神色中满是甜蜜。
“2004年过年回家,在我们两人还没确立关系的前提下,我就和父母摊了牌,决心要娶这女孩,并且留在义乌,父母在听了我对汪老师的介绍后,都大为支持。”伏锐说,年后从云南老家回来,他便直奔了妻子的家,“我们家汪伶俐比较单纯,她之前跟我说家里比较远,要转车,我就问了她怎么转,她就全讲出来了。就这样,我直接冲过去了,结果还是在村口迷路了,一问路,刚好问到了将来的岳父,你说巧不巧!”
细微日常中的相守
“婚姻是一起对抗平庸,一起披荆斩棘,一起‘柴米油盐’,一起面对生老病死,重要的是‘一起’,走散了就什么都没了。”2006年3月2日,一对爱人顺利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一起迈进了人生的新阶段。
“我总是嬉皮笑脸,她老‘骂’我怎么这么不严肃,然后一边安慰自己到了三十岁就会好了,结果到了三十岁我还是老样子,她就放弃了,总是嗔怪‘算了算了,不管你了’。”虽然妻子总是“嫌弃”他,但每次他闹腾的时候,她都在旁静静微笑,温柔地看着他这个长不大的小孩。
伏锐说,婚后两人课业都比较重。“特别是我,还当着教务处副主任,分管着年段工作,近年来每周还要去电视台录制《伏锐说书》节目,每周一次,不包括录制前的准备时间。汪老师的确帮我分担了很多,让我有了更大的空间做自己热爱的事业。”对于妻子的辛苦付出,伏锐满是心疼和感激。
义乌中学教职工宿舍的两室一厅,承载了伏锐一家十余年的幸福时光。虽然以校为家,作为教育前线的工作者,每日面临着繁重的工作,很少有外出游玩约会共享甜蜜的机会。为此,伏锐也多有惭愧,心间时时涌起对妻子的愧疚和对她一向予以自己理解和支持的感激。
但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而令人艳羡不已的增进感情的方式。一位在古典文学领域颇有造诣,一位在现代文学和语文的基础知识教学上感悟独特,夫妻二人日常的交流常常不离这些我们看来不免枯燥的学术问题的探讨乃至争锋,他们却自得其乐。思想的交流才可引发灵魂的撞击,在这些细微的日常相处中,他们既体会到了旁人倚仗甜言蜜语才可收获的浓情万缕,又在对对方愈加心生敬佩与景仰之余,汲取到了自己所热爱之事业与领域的充沛营养,携手同行,不断进步和成长。
“她自己也忙,我记得生孩子的时候她还带着高三,每次查寝都是我扶着她走上走下,夫妻一起行动,高考的前几天在查寝回来的路上,妻子的羊水破了……6月6日女儿出生,6月7日高考。”伏锐回忆,当时妻子是顺产,痛得面目扭曲,而他却只能在门口不能进去,心中无奈,一米八的大老爷们就在门口哭成了泪人。
小伏娃的出生,对于伏锐来说的确是老天恩赐的一个礼物。“有了孩子,才能明白一个男人在家庭中真正需要承担的责任,要更努力地为家庭奋斗。”伏锐说,女儿不管是眉眼还是性格,简直是自己的翻版。“很是精灵,全家一起出去旅游的时候,有时因为观点问题会与妻子发生分歧,这时女儿就会对我说‘老爹,你要听老婆的话嘛,你最爱老婆了’,冷战局面就自破了。”
“女儿的名字叫伏言怿,言是语言的言,语文的一半就是言,怿是高兴的意思,我们希望她每天开开心心就行。”他们希望给孩子一个纯粹质朴的童年,让她可以自由成长。
有了小伏娃后,伏锐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更显得丰富多彩,闲暇时既可以和妻子一享“赌书消得泼茶香”的闲情,又可以全家一起踏遍祖国大好河山,一路涉足、一路留恋、一路回望,还可以一起做做家务,装点自己的小家。“家里有四件事情肯定是我做的,一是倒垃圾,二是洗碗,三是洗衣服,四是拖地,因为其他家务活干不来,技术含量低的就我来,帮妻子打打下手。”伏锐打趣道,一转头,对上妻子的眼神,悄然一笑。
“家庭乃是社会之缩影,事实上,家庭是具有自发维持能力的最小社会。”康德此语多少揭示了我们找寻最美家庭的意义之所在。伏锐一家多少让我们得以感叹,那些家庭中因灵魂回应而产生的细枝末节,何尝不美得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