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00年>城市发展篇 正文

【澳洲日报】市场冠华夏 新城崛浙中一一义乌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一、义乌概况

  义乌市地处浙江中部、金衢盆地东缘,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本地常住人口66万,外来务工、经商暂住人口约30万。全市辖16个镇、5个乡、792个行政村。

  义乌历史悠久,秦赢政25年(公元前222年)置乌伤县,唐武德7年(公元624年)改称义乌,1988年撤县建市。义乌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曾孕育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历史上较著名的有“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宋朝民族英雄宗泽、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朱丹溪;现代则有教育家陈望道、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历史学家吴晗等。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确立并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商建市”发展战略,至力培育小商品市场,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现在,义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被誉为“华夏第一市”的中国小商品城商品成交额自1991年以来已连续9年位居全国十大集贸市场榜首,1999年成交额达175亿元。1999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8亿元;财政总收人6.3亿元,列全省县市第十位,其中地方财务收入3.6亿元;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达153亿元,贷款余额78百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近5000元。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全省十强县市行列,并被确定为浙江省二级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城市化发展重点扶持地区。

  与此同时,社会各项事业也有长足发展。1999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比例和大学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81%和26%,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首批教育强市。近几年来,义乌市还荣获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体育先进市”、“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全国食品卫生示范县(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市)”和“浙江省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1993年以来连续四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二、实施“兴商建市”发展战略,精心培育市场体系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义乌农民就开始了“鸡毛换糖”的经商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义乌历届党委、政府从义乌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薄弱,但群众经商意识强,交通相对便利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并实施了“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从而推动了整个义乌经济和社会的繁荣。

  从1982年9月在全国率先开放城乡市场以来,义乌市场经过近18年坚持不懈地精心培育,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农贸城、物资市场、室内用品市场、文化市场等10多个专业市场和30多条专业街为依托,运输、产权、金融、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相配套的,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

  一一全国小商品物流中心

  商城义乌以拥有被誉为“华夏第一市”的中国小商品城市场而闻名于世。目前义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物流中心。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规模大,商品丰富。中国小商品城营业面积50多万平方米,商位2.6万个,从业人员7万多,日客流量15万多人,市场汇集了28个大类8万余种商品,日货物吞吐量达3000余吨,市场成交额1999年达到175亿,连续九年位居全国集贸市场榜首。

  二是集聚效应强大。市场汇取了国内外4000余家知名企业的总经销、总代理。韩国、巴基斯坦、阿富汗、黎巴嫩、台湾、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商人在义乌设立商务机构、采购点。

  三是辐射有力。市场还初步建立了国内外分支物流网络。目前,在全国20多个省市设立了分市场和配送中心,并在南非、尼日利亚、乌克兰、泰国等创办了5个分市场。

  --全国小商品展示中心

  展会业是义乌市场链的延伸与工业的提升的结果。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轻工业局、国家国内贸易局联合主办的中国小商品博览会是国内开办最早、规模最大的小商品交易博览会。

  自1995年开始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小商品博览会吸引了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瑞士、荷兰、捷克、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南非、泰国,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众多企业参展,1999年第五届中国小商品博览会有16个国家,国内22个省市近1300家企业参展,成交额达35.2亿元,达成投资贸易合作意向28项,协议利用外资4032万美元。中国小商品博览会以鲜明的大市场特色和巨大的展览效应,为国内外参展企业和批零商家创造了良好的商业合作机会,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谁占领义乌市场,谁就掌握了迈向全国市场的金钥匙。

  --全国小商品信息中心

  信息流引导物流,买全国货卖全国货,众多的厂家与商家来市场寻找商机,义乌成为商家必争的最快捷有效的商品展示与销售窗口,是全国小商品新产品发布中心与源头。同时,一级批发市场的定位,发达的市场链,万商云集竞价,赋予了义乌小商品流通信息中心地位。

  义乌信息传播渠道宽畅,层次丰富,信息媒体建设走在同行前列,办有全国公开发行的专业报刊,电子因特同站等。现正引领市场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全国最大小商品出口基地

  近年来,义乌市场知名度、外向度随着商品档次的提高,市场组织方式交易方式的更新,得到攀升,出口贸易活跃,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

  据统计,义乌小商品出口五大洲92个国家和地区,国外企业在义乌设立的办事机构达19个,韩国、独联体、巴基斯坦、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常驻客商超过400余人,特别受“入世”进程趋势的鼓舞,小商品外销势头更加迅猛。1999年,全市全社会出口交货值超过18.2亿元人民币,自营出口达4397余万美元。

  三、大市场带动了大工业,大工业支撑着大市场

  1、义乌八大优势行业独领风骚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一些与市场息息相关的行业,如服装、针织、小五金、饰品、拉链、毛纺、印刷、玩具等也因此得以迅速做大,成为义乌工业经济的“脊梁”。据统计,这八大优势行业,1999年的工业产值就达到132亿元以上,约占工业总产值的60%。

  服装:成了国内四大衬衫生产基地之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8%。大陈镇日产衬衫50万件,为“中国衬衫之乡”。

  针织:抢占了广州市场。浙江浪莎、梦娜、芬莉袜业有公司成了全国最大袜子生产企业。

  饰品:领导现代饰品新潮流。浙江新光饰品有限公司成了全国饰品行业“大姐大”。

  拉链:产销量占全国市场的四分之一,销量占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

  玩具:产品风靡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小五金:以钥匙坯为主要产品,占据了全国70%以上的市场。

  印刷:共有大小厂家400余家,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印刷机械。

  毛纺:成了国内两大毛纺织品生产基地之一。

  2、浙中最具活力的开发区——浙江省义乌经济开发区

  浙江省义乌经济开发区,自1992年8月实施首期开发,本着“高起点、高技术、高速度、高效益”的原则,在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投入基础设施资金3.2亿元。短短6年时间,昔日芳草萋萋的山坡地,变成了今日设计新、功能全、配套齐、标准高的一座现代工业新城。开发区内现有工业企业235家,商业企业350家。1999年实现工业产值36.8亿元,成了浙中地区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开发区之一。

  目前,又一个2平方公里面积的二期开发工程正在全面实施。面积7平方公里的三期开发正在规划当中。一片充满着兴业希望的黄金土地正向您招手!

  3、十公里经济圈——卫星镇工业园区

  北苑、义东、义南、义北、义西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全面展开,目前进区企业已超过1000家,总投资16亿元。经苏溪、廿三里、佛堂、上溪四大城镇群的中心镇为建设方向,促使乡镇工业向中心镇集中,形成市域各具特色的工业基地。苏溪义北工业园区以服装为特色,甘三里又东工业园区以小商品为特色,佛堂义南工业园内以皮革、针织和医药化工为特色,上溪义西工业园区以玩具、机械五金等为特色。

  四、加快城市化步伐,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

  1998年以来,义乌市紧紧抓住全省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机遇,高标准修编了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并实施了城市化发展战略机构,即以城区为中心,规划建设4个卫星镇;以快速通道网络相连接,形成中心城区至卫星镇“十公里经济圈”;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致力于形成点轴、组团式发展的新颖城镇体系。到2005年,力争把义乌建设成为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5万的基本现代化中等城市;卫星镇规模要分别达到3.4平方公里。为此,我市切实加大了对城市建设的投入,仅1998、1999两年就投入城市建设资金近30亿元,启动实施旧城改造、体育会展中心、道路框架、江滨绿廊等一大批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中旧城改造暨市民广场建设工程,规划面积71石公顷,拆迁房屋建筑面积49.3万平方米,一期总投资约18亿元。

  目前,义乌城市化发展势头强劲。城市建成区面积已从1980年的2.8平方公里扩展到目前的zi.2平方公里。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开成了“公、铁、空”立体交通网络,义乌民航已开通北京等22条航线;信息化发展迅速,实现了“电话市”目标,“商城信息”站点已成为全国知名站点;城市日供水能力12.5万吨;供电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品位不断提高,在1997年被评为浙江省卫生城市的基础上,继续扎实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目前,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12平方米,污水厌氧处理率达56%,污水处理厂工程正在加紧施工。30多公里的城市外环线建设已全面启动,以城区为中心、四个卫星镇相互连接的10分钟经济圈己具雏形。随着路网的拉开,一个50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市框架已开始形成。户籍制度改革也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了农村人口城市化,外来人口本地化步伐,人口集聚的趋势进一步显现,三个省级小城镇改革综合试点镇农村户口转报率达到93%。义乌的城市化建设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在浙江省城镇发展体系中,义乌与绍兴、嘉兴、湖州等一些地级市一起被确定为浙江省二级经济区中心城市。

  五、优化环境,加快对外开放

  近年来,义乌市从改善投资环境人手,努力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先后制订出台《关于鼓励外商、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投资的若干规定》、《关于鼓励外商投资和出口创汇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并改革外经管理体制,推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强化外资企业的协调、服务功能。

  去年,全市协议外资2232.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67.7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0%和41.4%,外商来义乌经商、考察人次同比增长77.5%,小商品全年出口额30亿元以上,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义乌设立贸易代表处,常年驻义乌外商达400多人。

  目前,我市正以对外开放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大工作力

  度,走出一条符合义乌实际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

  l、千方百计,扩大小商品出口贸易。一是大力吸引国外名优小商品加盟义乌市场,争取更多国外产品在中国的总代理、总经销权。二是大力拓展境外市场,鼓励职能部门和市场经营户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性知名展会;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体户到国外设窗口、办市场、搞经营。三是推进中国小商品博览会向国际性展会过渡。四是大力推进小商品出口,扩大出口贸易。鼓励上规模的市场经营户组建公司,争取自营进出口权;大力引进外地外贸代理机构和外商,发挥好现有边贸市场的作用,拓展出口渠道,积极争取在义乌设立海关,提高我市出口产品的通关能力,为扩大出口创造条件。

  2、舍得投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一是积极探索开展出国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利用展会招商、跟踪招商等形式,多渠道招商引资。二是拓展招商引资领域,重点鼓励外资投向基础工作、高新技术产业、农业、基础设施和出口创汇型产业,把义乌经济开发区和卫星镇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的窗口,鼓励、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引进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三是有效推进金融、保除、电信、商贸、旅游、中介服务等领域的开放,提高第三产业的外向度,并带动一、二、三产业的升级。

  3、多管齐下,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按照商贸城市特征和国际惯例,高标准搞好城市形象设计和建设,塑造开放的城市形象。积极争取对外商和境外驻义机构的管理权限,做好外商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对外商的办事手续,强化打假治劣,打击偷税漏税,为我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符合国际惯例的、公平有序的良好环境。注重义乌整体形象、投资环境的宣传,把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和小商品博览会作为品牌进行宣传,扩大义乌的国际知名度。

  4、花大力气,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一手抓培养,一手抓引进,提高各级干部和企业家的现代科技、市经经济、外经外贸、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水平,提高对市场经济的领导和驾驭能力,加快建立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和人才引进信息库,招引外经外贸、城市规划建设、市场经营、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采用兼职、科研、讲学、培训等多种形式,引进国内外专家智力,形成引智与引资并重,与引进技术、管理、经贸相结合的格局。

  作者:爱华

  刊于2000年11月18、19日《澳洲日报》

  
编辑: 祝璐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