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01年>改革创新篇 正文

【中国青年报】为水权的市场交易鼓掌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因为缺水,浙江省义乌市一次性出资两亿元,向毗邻的东阳市买断了每年5000万立方米水资源的永久使用权。请注意:两亿元巨资才买断“使用权”。义乌市想要真用上水,还得再支付每年每立方米0.10元的水价。

  这是国内首宗地方政府之间的水权市场交易,开了现代水权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先河。

  由于这宗水权交易,水的商品属性得到了观念上的外延,水的资源属性得到了市场确认。水从天上来――多少年来,国人没有水是商品、是资源的概念。后来有了自来水,人们喝的仍然是“福利水”(背后有大量政府补贴),真到出现了“纯净水”,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水原来也是商品。通过这宗买卖,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水不但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更是一种区域性的“特色商品”和市场资源。

  咱国家是个缺水大国,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数的四分之一。解放以来,政府的水务政策一直沿用“一平二调”的计划思维。哪里缺水,就直接动用行政手段平调(缺水地区只须承担少量的调水成本)。这样的做法还被誉为“发扬共产主义风格”,“文革”时的“样板戏”――《龙江颂》宣扬的正是那档子故事。如果按照以往的做法,义乌市可以向省政府告急,借省政府的权威从东阳市调水。令人欣喜的是,义乌市摒弃了老做法,省政府也没能“发威”。这说明,两级政府的水务政策开始向市场靠拢。不靠政令靠市场――为了这一天,政府整整“思索”了半个多世纪。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朴实的民谚透着经济学的大道理。这“山”、这“水”其实就是资源。“山水”资源买卖而非无偿平调,不但具有市场意义,还表明政府已开始尊重资源据在地老百姓的感情。

  撰写此文,当然不是仅就水权交易论水改。我想说的是,评论这件事,政府还可以触类旁通,借助市场力量解决更多用行政力量多年难以解决的头痛事。

  譬如行洪难题。每当出现洪涝灾情,排涝可走a地,也可走b地。问题是洪水走哪里,就意味着哪里受损失。如果建立行洪的市场补偿机制,除了国家补贴,洪水走a地就由b地补贴,反之亦然,那么a、b两地就减少了对上级行洪命令软靡硬拖的可能性。

  再譬如,打击油田、矿山周边农民盗油、盗矿的成本极高,收效甚微。假如国家从油田、矿山收益中提取补偿资金用来扶贫,组织农民兴办“三产”,为油田、矿山配套,“盗者”有了固定饭碗,治安矛盾就可缓解。

  我还想说,市场虽不是万能的,但市场的确是个好东西。对于政府,只要改革顺着市场的思路走,今天看来无法解决的困难事、烦心事、扯皮事,大都能在市场中迎刃而解。

  记者:天鹰

  刊于2001年2月19日《中国青年报》

  
编辑: 祝璐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