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交易总额达193亿元,武汉汉正街小商品市场180亿元,白沟72亿元。
中国小商品市场20年淘金,如今翻开历史新一页。
近一月来,中央台每周末均播出了河北白沟小商品市场的广告。广告以招商、旅游为主题,这让业内人士备感惊讶。据了解,这是沉寂多时的白沟以自身为品牌首次在央视亮相。几乎与此同时,记者获悉90年代初与白沟并称中国三大小商品市场的浙江义乌和武汉汉正街正在排定上市日程。
这些不能不让人感觉到,昔日冲破“假、黄、丑”低层次复制阶段的中国小商品市场在进入到有序化、规范化阶段之后,如今又酝酿着一场升级大戏。
三大市场再排座次
2000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交易总额达193亿元,居中国小商品批发市场榜首。武汉汉正街小商品市场180亿元,白沟市场72亿元。三大市场新一轮座次排定的同时,也显示出了截然不同的市场格局。汉正街主要以商品代销为主,自产商品(主要是服装)仅占市场交易总额的20%—30%,凭借武汉成本低廉的水运和“九省通衢”的重要地理位置,成为我国第二大小商品中转站。白沟坐镇京津保三角腹地,也发挥小商品中转流通的功能,其政府借鉴外地经验,多年精心培育的核心支柱产业箱包产品2000年交易总额达32亿元,占市场总额的半壁河山。而义乌虽偏居浙中山陵,但由于其小商品产业呈现全面开花的态势,已有袜子、拉链、服装、饰品、针织、印刷等八大产业,形成产、供、销、运、外贸一条龙的成熟产业链,成为中国最大的小商品聚散地。
义乌模式
新的市场格局中义乌市场的优势凸现出来,而白沟市场的地位却有所下降,原本与义乌并驾齐驱的小商品市场,现在变成了义乌“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模式的追随者。
独特的义乌模式正是当年的“扁担商”完成的。这批人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经商,他们普遍抢占了市场先机。他们最初背井离乡到广州等地最早的合资企业里进货,在各地农村市场寻找商机。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们中的许多人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资本积累已经完成,有的人歇手了,有的人没歇一口气地投资建厂,将这部分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于是逐渐形成了目前前店后厂的格局。销售方式也由代销为主变成自产自销为主。义乌袜业的发展最能体现这个转变。开始时义乌人都到广州进袜子,后来义乌自己生产袜子了,而且不断做大,不但抢占了全国市场,而且反销到广州。义乌现在仅袜厂就有1400多家,浪莎一个厂每年的产量就能达10多亿双,自建工厂后的相当一段时间是义乌人的黄金时期,由于使用义乌当地廉价的劳动力降低了产品的成本,产品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义乌商人这一时期获利丰厚,90年代中期,已达鼎盛。
白沟成为义乌模式的效仿者后加紧了产业建设。张仲桥副镇长这样对记者说,开始考虑的是市场必须以产业来支撑,一直以来白沟只有市场,没有产业。于是我们考虑以箱包产业为重点进行培植。据了解,在政府的支持下白沟的箱包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2000年白沟市场交易总额为72亿元,箱包市场达36亿元,支撑起了白沟的半壁河山。
危机四伏的市场与民营资本的出路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工商局的陈如林局长说:“现在义乌的经验被大家重视起来,许多地方政府派人来义乌学习,我这里就经常为接待忙得不可开交。”据了解,全国范围内已经由义乌人得到当地政府支持建立起来的分市场就达30多个,分市场与义乌主市场之间的矛盾逐渐凸现出来。首先是市场的取名。陈如林局长说:“他们很想用中国小商品城的名字,但我们要做限制,如果他们的管理模式、品种范围、提供政策等方面与义乌相差太大,我们就坚决不允许。另外,我们还要考虑义乌人在市场的比重”。市场的分流,导致了小商品利润的摊薄。一位义乌小老板这样对记者说:“以前政策没有放开时,我们生意做得很艰难,而且让人看不起。现在各地的政策都起来了,我们觉得可以放手做了,却发现整个市场的利润已经被摊得很薄。”做袜子生意的老板骆宝宝对记者说:“我一双袜子就赚一分钱,他们卖针头的一根针赚几厘。”与薄利相连的是多销,义乌商品就只能靠达到一定数量级来支撑利润。一位义乌政府人士说:“当时我们以为有700多家就难以想象,后来一调查才发现竟有1400多家了。”这么多的厂家市场能容纳吗?但义乌政府和商户都几乎以同样的方式回答记者的这个问题:“这个市场很大。而且义乌的产品在全国有优势”。骆宝宝说:“由于利润的微薄,税收上稍有风吹草动,我们就可能亏本。”他迫不及待地带记者去看一个叫做“小型医用制氧机”的材料。他一边翻找着产品测新鉴定书,一边对记者说:“我们这个东西在全国算第三家,很多人想弄都没有成功。现在我们不但是方案出来了,就连临床实验也完成了。”记者问他投多少钱?他说:“前后有500万元了,你知道,这东西风险大得很,我自己一窍不通,是请浙大教授来弄的。现在做出来了,到批量生产我估计还得投几千万”。记者问他这个东西的市场在哪?他说:“你看现在想吸氧的人越来越多了,高考的考生不是很需要这个东西吗?”
据了解,义乌全市每年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资金占到80%。重点工程民间投资总额超过60亿元。
同样的危机也困扰着白沟和汉正街,汉正街1993年就在全国首创“蛇吞象”之举,出资4080万元整体购买武汉火柴厂的李裕安,就是从1983年开始在汉正街市场从事个体经营的老板。
白沟张仲桥副镇长说:“现在白沟的有钱人越来越保守了,有钱只往银行放,哪怕利率再低。”白沟镇第一个证券营业部开张两个月之后,其咨询人员告诉记者,比料想的要冷清,200多人开户,大部分是外地来进货的客户。品牌经营与假冒的诱惑
如果说小商品产业的饱和状态,带来民营资本的出路题,那么假冒问题并不难理解。很多小商品老板早已看到品牌对于追逐丰厚利润的重要性。然而除了少数大资本坚持了品牌的追逐,对于中小资本而言,一个名牌的培育,意味着巨大的成本投入和漫长的放线。相反假冒名牌则是短期实现资本增值的捷径,正是由于白沟小商品经营者,资本聚集程度相对较低,假冒问题就表现得更早更明显。白沟因假冒,市场受到极大冲击。90年代中期的白沟在北京“的哥”口中是“您想得到的商品在白沟都能买到”,买小商品“十物九假”。这里还常常出现恶势力逼客户买东西的情况。重组白沟市场很早就被各级政府意识到,正式重组的序幕是在1996年拉开的。政府在打击“假、黄、丑”的同时,启动了品牌战略。白沟的张仲桥说:“为了做大箱包产业,创出箱包品牌。我们先注册了十几个箱包商标,后来增加到四十几个,我们规定只许使用我们注册的这些商标生产箱包,不准假冒其他地方的品牌。在培育自己的名牌时,上面的领导指示,品牌贵精不贵多。于是我们在四十几个商标中挑选了六个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其中‘玉免’牌是重中之重。同时,白沟箱包集团自营出口权也在申请之中。”
义乌、汉正街也出现过类似的打假治假。为培育品牌政府也费尽工夫,积极引导外贸是其培育有品牌的一个重要举措。2000年义乌小商品市场外贸成交量达50亿元,占市场总成交量的1/4强。拥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就有100多家,对外贸易成为该市场新增长点的特点显现出来。获得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100多家,常年驻义乌采购小商品的外商有1000多人,外地驻义外贸机构140多个。自1995年起,义乌已举办六届中国小商品博览会,2000年博览会成交额达38.26亿元,达成投资贸易合作意向20多个,协议利用外资高达1亿美元。
寻找资本的契合
记者在走访各个小商品市场的过程中发现,政府和市场管理者的苦思苦想的头等问题是,怎样为分散的民间资本寻找契合点,提升市场。“今年下半年我们小商品城就要挂牌上市。”陈如林局长一语惊人。据介绍,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进军资本市场的努力由来已久。股份制改造的完成为商城引入了上海申银万国,浙江财务开发公司等机构投资者。陈如林介绍:“我们按照证监会不得少于5个投资方的规定,现在商城有7家投资者。另外,为了明晰产权,作为商城组建和管理者的工商局和政府,也划定了股份。我们也有私营个体投资者的加入。”陈如林则透露:“工商局现在占40%,算政府的国有股份。”原来的商城董事长由义乌市副市长兼任,总裁由工商局局长兼任,这都违反了证监会的规定。现在商城的董事长和总裁都不再保留政府职务。
汉正街市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初衷也在于此。《汉正街市场报》罗建国总编介绍说:“我们没有义乌快,他们已经列入时间表了,但这是迟早的事。”汉正街管委会熊国汉副主任说:“1995年成立公司后,我们就注重包装意识,将上市作为目标。现在我们就不太往北京路,我们的想法是把市场做实,现在公司的盈利主要有市场物业管理、包括货物运输内的配套服务以及房地产开发三块。”他说:“跟义乌不同,我们股份公司的股权更分散,国有股的比重更小一些。”他还表示,股份公司的上市是小商品市场规范化、标准化、透明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义乌市场如今经历了四代更替。从走乡串户的担货郎到地摊经营,再到进大棚,最后到现在的室内摊位和精品屋。义乌工商局陈局长向记者介绍,目前义乌正在建设福田市场,也是所谓的第五代市场,占地一万亩,计划投资100多个亿。陈局长介绍:“目前土地征用已经完成,工程正在进行。这相当于再建一个义乌,建成后的福田市场将覆盖现有的中国小商品城。到时候宽带互联网将接进每个商户。”无独有偶,白沟镇的姜副书记对记者说,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市场升级,我们打算投1.4个亿建一个国际商贸城。到时,包括箱包市场在内的各专业市场都将迁往其中。另外,我们还进行与之匹配的城镇升级,工业园、商品房住宅和文化广场等都在规划和建设中。身处武汉城区的汉正街市场的改造时间要更早。据罗建国总编介绍,现在改造的重点是交通,将建设一条沟通汉正街与外环线的专用公路。他说这种对外围公共环境性质的投资在以前汉正街还不多。然而硬件设施的改善只是序幕。剥脱优势资产,以自己整个成熟小商品市场做品牌,到资本市场唱戏,则是市场管理者的真正目的。
记者:付涛
刊于:2001年6月26日《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