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义乌的发展,根源于义乌人的创业精神,那么也应该说,义乌人的创业成功,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
务实、创新领导班子
早在80年代初,义乌出现了自发的小商品市场之时,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就以超前的战略眼光,确定并坚定不移的实施了“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也就是这一超前的战略目标,才营造了义乌今天的繁荣。
在义乌,我们看到很多地方看不到的“惊奇”。义乌市委市政府的大门没有门卫,不设防。不仅如此,大厅内还有去往各机关的指示牌,牌上标有楼内各委、办、局的房间号,住在义乌的百姓可随时来这里办事,找到哪个部门他们都耐心的解决,用市长的话说:“老百姓嘛,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来找市长,到了万不得已,我们能袖手旁观吗?”由此可见,义乌的市委市政府是一个不脱离群众,有真正的民主作风的地方党政机关。
经过20年的发展,义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繁荣的背后饱含着义乌市委市政府多少的艰辛和汗水,其中无法用数字去衡量。这里我们还是看一看他们是怎样让这块土地繁荣的吧。
用好用活资金
10年来,义乌市城区面积由原来的3平方公里发展到眼下的26.7平方公里,其城建投资达100多亿元。一个县级城市,光靠财政收入投入城建是难圆其梦的。但是善于创新的义乌市委市政府,确有他们独特的点金之术,经调查发现民间聚集大量闲置资金,于是从1991年起率先开展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公开竞价招标,为政府筹资50亿元。义乌首创了联托运市场托运线点的经营权有偿出让制,接着还对城区出租车运营权公开招标,随后又对市区的广告权、水权等政府资源实行有偿使用,这些资金全部用在了工商学院、中心医院、会展体育中心、市广场、福田市场、江东风景旅游区等已建或在建的重点工程上,总投资超过60个亿,资金基本得到平衡。
巧植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一个城市的发展速度与它的开放程度成正比。城市的发展需要汇集各方人才,但是我们也看到,尽管很多地方政府都很重视吸引外来人才来本地创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府,但是外来人与本地人之间却有一道无形的鸿沟。义乌市委、市政府在沟通本地人与外地人融合中作了大量的工作,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在引进人才上打破了以往的界限,不分地域不论尊卑,大刀阔斧地引进人才,同时他们对义乌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实现外地人口本地化,农村人口城市化,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巧植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几年来他们吸引大批外来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在义乌安家落户,为繁荣本地经济,注入了活力。
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
改革开放促进了市场的繁荣,但是窗门大开,难免有苍蝇跟着钻进来。义乌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法制建设,以法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强有力的武器,维护所有义乌人及在义乌经商、打工的外来人口合法权益。司法部门及时有效的开展了普法教育及宣传活动,工商、公安、技监、卫生等部门加大了打假的力度,吸引了中外知名品牌的目光,先11后有飞利浦、松下、三星、康佳、长虹、创维、华帝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看好义乌市场,给义乌市场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了义乌的繁荣。
记者:柴国杰
刊于:2001年5月30日《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