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乌市加快城市化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中共义乌市委义乌市人民政府
义乌市以小商品市场而闻名全国。它位于浙江中部,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实有人口超过100万,其中常住人口67万。1995年义乌进入了全国综合实力五十强县市和浙江省十强县市行列。1999年被确定为浙江省二级经济区中心城市,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县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义乌的城市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义乌城市建成区已由1998年的16平方公里扩大到2001年的32平方公里,城区实有人口从1998年20余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43万人,全市实际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义乌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化新路子。
一、顺势应时,走符合义乌实际的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强大动力。快速有效地推进城市化,选好途径和模式是关键。近年来,义乌从实际出发,确定并实施了新的城市发展战略:以城区为中心,建设3个副城区和1个近郊功能区,以快速通道相关连接,着力形成协调发展的新颖城镇体系。新规划突破了传统的理念和手法,强调城市区域内的整体性。我们大刀阔斧地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来的21个乡镇并调整为8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优化重组了土地等资源,拓宽了中心城区、卫星镇的发展空间。1999年来,我们每年投资20多亿元,形成了五纵五横的城市主干道,并在城区周围相继建成了“经发”大道等十余条40—70米宽的高等级城市道路,初步形成了50平方公里以上的城市框架,先后实施市民广场、会展体育中心、福田市场园区、国际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城市品位得到明显提高。
二、强化支撑,实现产业发展和城市化的良性互动
产业发展和集聚是推进城市化的根本物质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化的催化剂。义乌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把发展工业区、商贸城等作为重中之重,选准区位,进行重点建设,使之相对集中,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益。正是突出了商贸个性,强化产业的集聚,促进城市化与产业支撑的良性互动,才使城市经济活力无限,使城市发展生机勃勃。
加快产业集聚,我们着重做好两篇文章。首先是坚持不懈地发展以小商品市场为核心的商品流通业。1982年,义乌率先在全国开放了小商品市场,经过20年的发展,业已形成以中国小商品城为核心,10多个专业市场、30多条专业街相支撑,产权、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相配套,国内外市场相呼应的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2001年,全市商品市场成交额241亿元,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212亿元。小商品出口交货值达12亿美元,出口到144个国家和地区。有200多家国内的外贸机构、近百家境外企业、2000多名外商常驻义乌从事小商品出口业务。市场的不断拓展,有力地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其次是积极推进工业集聚发展。集中办好若干工业园区,有效解决企业“低、小、散”问题,实现资源共享,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规模效益。义乌通过城市规划调控,根据“打破行政界限、相对集中布局、资源优势互补、实行税费分流、流动开发建设”的原则,集中力量办好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个工业园区及6个工业小区,规划面积86平方公里。目前进区企业达436家。“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工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培育了服装、针织袜业、玩具、拉链、饰品、毛纺、小五金、彩印包装等一批优势行业,这不但较好地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业规模和集聚效应,强化了产业支撑,提高了经济整体素质和增长质量,而且快速拉开了城市框架,积聚了城市人口,提高了城市建设水平。
三、创新机制,形成推进城市化的强大合力
加快城市化进程,必须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实现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的有机结合。近年来,我们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投融资体制等方面,大力推进城市化取向改革,逐步建立了市场化的城市化发展机制。
一是改革户籍制度。我们积极推行以居住地申报户口,以职业划分人口结构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外来人口本地化。实行积极的移民政策,加快人才和人口集聚,对登记为城镇户口的原义乌农民、投资移民、人才移民和劳务移民,实行一视同仁的市民待遇,在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险、住房等方面享受原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并履行相应的义务。仅2000年,户改和外来人口落户就达1.1万人,转移本地农村劳动力5000人。二是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展国有土地有偿有期使用制度改革,1991年以来,共筹集建设资金近50亿元。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了多元化的城市建设投资格局。采用土地、客货营运线路、水权、广告权等政府资源有偿使用、“四自”、“五自”模式和股份制经营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放城市建设,走出了一条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机制运行市场化的城市建设新路子。
四、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进程一般要经历初始、发展、成熟三个阶段。其中,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前一阶段,我市城市化工作重点是抓城市建设,而农村的发展相对滞后,这不仅影响了农村的生活质量,而且阻碍了全市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目前,义乌城市化水平已达50%以上,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为此,从去年起,我市进一步拓宽了城市化工作思路,实现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工作从偏重中心城区转向城乡并重。
一是强化规划,明确目标。我市制订出台了义乌市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明确农村现代化建设要实现“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农田标准化、农民知识化和农村城市化”目标。其核心是城乡一体化,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到2005年,全市农村基本达到“路面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通过加快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缩小城乡差别。
二是制订政策,加大投入。按照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精神,我市正抓紧制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若干政策意见》和《关于加快农村城市化、提高农村规划建设水平的若干政策意见》两个配套政策。近年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图谋不断加大,市域“十分钟经济圈”已经形成,通讯、供电、供水等配套设施日益完善。从2002年起,市政府每年要投入1.2亿元左右财政资金,并划出2200亩用地指标,专门用于农村现代化建设。各镇、街道也制订相应扶持政策,加大配套投入。同时,动员、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现代化建设,形成以农民自我投入为主,财政、信贷等投入为辅的多元化社会投资机制。为切实降低建设成本,还对涉及旧村改造和村庄整理的15项收费项目进行重新清理,能免则免,能减则减。
三是深化改革,简政放权。深化用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土地置换机制。允许农户在自行拆除农村房屋后,以农村占用的合法宅基地按一定比例换城镇建房用地,或在指定规划区域内购买一套房,以促进空心村改造。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抽调有关职能部门人员,到市农村现代化建设办公室进行办公,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放开农村村庄规划市场,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吸引国内外高资质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农村规划编制。进一步简政放权,明确由各镇、街道负责本辖区的农村建设,承接各项审批手续的委托办理,具体实施定点放样、城乡土地置换、拆迁置换小区建设等事宜。
刊于:2002年8月10日《义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