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02年>城市发展篇 正文

【金华日报】义乌:阔步迈向现代化商贸名城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2000年7月,在全面总结义乌改革开放20多年的成功经验,认真研究义乌发展的现实基础,深刻分析国外形势和义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义乌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了一个战略目标:把义乌建设成为现代化商贸名城―――充分发挥义乌商贸业繁荣的优势,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努力把义乌建设发展为具有较高现代化水平,以商贸业繁荣为主要特色,国内著名、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现代化城市。

  2001年,是跨八新世纪,实现新发展的第一年,也是“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义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如何?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业绩喜人、成绩骄人、发展惊人。请看这样一组数字: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完成财政收八12.4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八7.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8%和49.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3亿元,比上年增长11%;金融机构年未存款余额226亿元,贷款余额11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和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1.3亿元,比上年增长44%;商品零售物价指数101.5,比上年提高1.5%,全社会用电量12.6亿(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7.8%。这一切充分说明,义乌朝着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大城市和现代化商贸名城的目标,迈出了新的坚实的第一步。

  一、以大城市建设为目标,突出重点工和建设,加速推进城市化

  城市化是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奸商具有商贸特的现代化大城市,增强城市的散、服务、生产、组织、创新功能,是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的根本途径和基本要求。

  加强城市发展规划。按照建设大城市和现代化商贸名城的要求,创新规划概念,高起点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面积从50平方公里扩展到160平方公里,规划控制区面积从78平方公里扩大到350平方公里,致力构筑“一个中心、三个副中心、五个特镇”的组团式网络化城镇发展体系。

  积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去年,义乌市进行并利完成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来的21个乡镇撤并调整为8个镇、5个街道。不仅使人员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改革后的行政管理体制更加适应城市化的发展要求,而且,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迅速膨胀了城市规划:到2001年底义乌城区建成区面积从26.7平方公里扩大到32.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从36万增加到40万。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重点工程建设是城市化的重点,是加速构筑大城市框架的基础。去年,义乌市重点工程建设速度喜人:会展中心和主体育场建成并投八使用。新义大线、污水处理厂日处理5万吨工程,新义乌中学等一大批交通、能源、信息化、市政、社会事业基础项目按计划相继开工、竣工或交会使用。电信业务总量2.62亿元,同比增长35.2%;民航航班起降数同比增长18%。

  城市人居环境大大改善。旨在美化城市环境和提高城市品位,义乌运用铁的手腕、铁的制度加强城市管理,强力推进“拆建、治乱、绿化、亮丽”工程;出台《义乌市旧村改造暂行办法》,促进了新农村替代昨农村旧村改造;拆违治乱取得阶段性成果,拆除违法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75390平方米,创安创建成果得到巩固。

  城市化率稳步提高。去年,义乌市把加快人才引进和农村以力转移当做大事来抓,积极探索户籍制度改革,提出“本地人口城镇化、外来人口本地化”的举措,全市有近四万本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及引进的人才成为“义乌市民”,从而形成了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耕地向大户集中的良好的城市化发展势头。目前,义乌城市化水平已达50%,城市化对重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综合效应日益明显。

  二、大力推进产业集聚提升,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充分发挥义乌自身优势,致力于产业的集聚、提升,着力增强区域竞争力,这是义乌构筑现代商贸名城和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的重大战略性举措之一。

  商贸业保持持续繁荣。商贸业是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2001年,义乌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市场当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来抓,确立了“高速、提高、创新、发展”的商贸业发展思路,不断提升市场档次,推进市场功能创新,优化市场发展环境,加快发展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商贸业,不断增强商贸业的竞争力。

  ――抓住内需不足和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引发新一轮市场重组的机遇,敞开大门吸引越来越多国内外经营者加盟义乌市场。去年,全市实现集贸市场成交额241.21亿元,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211.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4%和9.8%,连续11年荣获全国集贸市场榜首。

  ――大力推进市场功能创新。按照“突出经贸性、拓展外向型、增强实效性”的总体要求,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小商品博览会。第七届中国小商品博览会规模空前,成效明显,实现成交订货额43.7亿元,比上届增长13.3%,外向度明显提高,26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或产品报名参展,占总展位数的20%。商博会正大步向国际性展会迈进。会展经济势头强劲,全年共举行各类专业性展会11个。

  ――加大外向拓展力度。按照“开拓国际市场,挤占国内市场”的思路,多渠道扩大小商品出口,提高市场的外向度和国内市场的覆盖率,增强义乌小商品的辐射力。目前,国内外4000多家知名品牌企业在小商品城设立总经销或总代理;来自全国各地专业外贸公司和100我家国外贸易机构纷纷在义设立办事处或分支机构,2000多名外商常驻义乌组织小商品出口,小商品不但通达全国200多个城市,而且出口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加强市场培育。2001年,福田市场园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创办了文化用品市场、化妆品市场和针织原材料高层,形成了小五金、毛巾、领带、眼镜等的特色市场。加强市场的管理与服务,优化市场经营环境。制止联托运市场隐性垄断经营。保持和巩固义乌市场低成本运行、低价格竞争的优势,为培育市场创造最佳条件。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是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否发展壮大,关系到义乌的实力和竞争力。工业是义乌发展的潜力、希望、后劲所在。坚持“发展、壮大、集聚、提升”的思路,持之以恒抓工业,工业经济对商贸业和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市工业用电量比上年增长28%,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1.5%,其中,支柱产业地位日渐凸现,服装等优势行业完成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达80%。

  ――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经济开发区作为义乌对外开放的窗口,着重培育科技型、外向型企业,充分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5个工业园区作为义乌工业经济集聚、提升的载体,着力吸引集聚规模企业,提高园区开发质量;特色产业,优化资源衔接。同时,积极鼓励千家万户发展家庭工业。目前,“布局合理、梯度开发、优势互补、整体推进”的工业园区开发格局在义乌逐步形成。截至目前,“一区五园六小区”引进企业436家,其中进区施工企业371家,投产企业217家。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继续加强对企业技术改造的引导,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形成新的经济优势。2001年,全市完成技改投入14.8亿元,同比增长10.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60%。

  ――积极鼓励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管理水平,提高整体素质。去年,97家企业通过了国际质量体系论证。

  效益农业稳步推进。农业是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水平,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同样是义乌构筑现代化商贸名城的坚实基石。

  ――效益农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市场流通型、种子种苗型、产供销一体型等上规模龙头企业102家。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粮经比由去年的68:32调整为今年的59:41。

  ――积极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建立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基地。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建成标准农田5.2万亩,完成了半月湾水轮泵站等一批水利设施建设,全面启动了35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

  回望2001年,义乌市在加快城市推进商贸业、工业、农业等产业集聚提升的同时,还加大了会展业、信息业、金融保险业、中介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的培育力度,加快了高层次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可以说,现在的义乌已逐步形成以商贸业为龙头,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格局。

  三、大务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快义乌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

  2001年,一句响亮的口号在义乌广为叫响。原义乌市委书记厉志海提出: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要让“义乌商人走天下,义乌商品遍天下,义乌美名扬天下”。这句口号折射出:新世纪的第一年,“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正是义乌的“开放之年”。

  对外开放关系到义乌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给我们带来了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有利于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更多地扩大出口和更多地利用外资,有利于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广阔的天地参加国际竞争与合作。为此,义乌市委、市政府提出,要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必须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政策措施等方面来个大转变,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实现大提高。

  大力培育外贸出口主体,千方百计扩大小商品出口贸易。充分发挥义乌市场的品牌优势、机制优势和网络优势,进一步扩大外贸工宫队伍,积极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和出口市场多元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权,帮助已获权但尚未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尽快开展业务;继续大力吸引市外外贸企业、境外机构来义乌设立商务代表处和采购点;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努力建立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经营机制。逐步形成了专业外贸公司与非专业外贸企业、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境外机构与国内企业、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多路大军勇拓国际市场的喜人局面,有力地促进义乌的国际化进程,全市外贸出口保持调整增长的发展态势。

  ――2001年,义乌市自营出口2.086亿美元,同比增长96.4%,首次名列金华市首位。

  ――实现小商品出口交货值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

  ――已有89家国外企业在义乌设立了办事处,常住义乌采购小商品达2000多人,发展外向型经济已成为各类经济主体的自觉行为。

  ――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比上年增加61家。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引导和推进“商品、商人、市场”和企业走向国际,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积极组织企业、商人参加国内外多种博览会、洽谈会;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窗口、建基、办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扩大对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快发展对外技术与服务贸易;积极引导企业参与西部开发,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目前,义乌已在甘肃、青海、新疆、江苏、陕西等全国20多个省市场开办了30多个分市场;

  ――在南非、乌克兰、泰国等国家设立了5个分市场;

  ――12万义乌经商大军,其中5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在国外经商者多达600余人;

  ――建立境外机构10多家,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眼睛向外,抓住广东、上海、台湾等地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采取“工商联动”等办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外向型、高新技术、上规模企业,同时,强化招商引资组织力量,制定独具特色的招商引资奖励政策,着力形成搭台,企业唱戏,社会参与的招商格局;改进招商方式,大力推进委托招商、展会招商、网上招商、引资的效果。2001年,全市新批三资企业33家;协议利用外资1511.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04.72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32%、23.8%和32.7%,新批三资企业数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均列金华市首位。

  “没有梧桐树,何来凤凰栖”。为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义乌着力营造扩大对外开放的良好环境。设立发展环境(涉企)投诉中心和公安办证、项目审批、企业注册等三个办事中心,大刀阔斧地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项目和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快海关机构、涉外中介机构建设,加强了对外商的服务。深入开展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活动,先后实施工业用地限价等政策,共为企业解决了160多个制约发展的问题,优化了发展环境。

  四、大力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建设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时代特色的商城文化

  随着义乌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越来越多的义乌人认识到,培育和繁荣独具特色的商城文化,建设文化名城,已成为现代化商贸名城的显著特征――商贸名城不仅要“商气”浓,“人气旺”,而且要“文气”盛;不仅要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而且要实现人的现代化。

  高屋建瓴实施现代化商贸名城文化发展战略,义乌市委、市政府可谓不遗余力,举措得力。

  ――认真贯彻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积极弘扬义乌“亲商让利,诚实守信”的商业文化,提高市民文化素质,造就高素质的文化名城主体。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繁荣文艺创作,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培育文化产业。

  ――努力挖掘传统文化,突出商城个性特色,构筑文化亮点,扩大文化开放,促进文化交流。

  ――营造浓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构筑学习型城市,全面实现人的现代化。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实施现代化商贸名城发展战略,不仅让商城的“文化枝头“花香果硕,而且为义乌的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2001年,义乌市投入教育事业的资金高达5.5亿元,不但高标准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而且解决了5000多名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就学问题。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91%,教学质量有新的提高,大学学龄人口入学率、高中段入学同比分别提高1.5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政府还投巨资,对经商人员,农村劳动力和企业管理人员全面进行免费轮训,出台鼓励政策,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努力营造聚才、重才、育才、用才、留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实施“科教强市”战略,荣获省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建立并用好科技产业化发展基金,加大对科技进步的扶持力度,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大力推进文化事业的产业化进程,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电视发射塔等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正在紧锣密鼓地规划和建设当中。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被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卫生事业长足发展,义乌市中心医院正如火如荼建设中;传统文化挖掘整顿、保护取得新进展,黄山八面厅、古月桥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泛开展红红火火的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更成为不夜商城一道璀璨而亮丽的文化风景。

  200年,我们完全可以骄傲而自豪地说,一种独具商城特色的,开放、文明而繁荣的商城新文化正日臻形成!

  记者:吴全国金军民王培忠

  刊于2002年1月25日《金华日报》

  
编辑: 祝璐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