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02年>市场发展篇 正文

【环球时报】经商不忘做礼拜 最怕家乡起战火阿拉伯商人拥向浙江小城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25岁的艾伊塞和21岁的艾曼是兄弟俩,他们出生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艾伊塞告诉记者,在他们家的餐桌上,最受欢迎的是母亲用阿代丝(一种植物)做的汤。此刻,兄弟俩正在津津有味地品首阿代丝汤,但他们不是在伊拉克,而是在浙江义乌的一家叫“东伊顺”的清真餐厅。

  艾伊塞兄弟俩到义乌做生意已经有一年多了。这座县级小城虽然只有20多万人口、却拥有中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市场上有工艺品、日用品、五金工具和文化用品等各类商品约10万种。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的3000多名外商聚集于此,其中半数左右来自也门、约旦、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

  义乌货什么都好卖

  商人们的到来使义乌这座小城显得有些喧闹,街上的空驶出租车也颇为稀罕。从袜子市场走出来,也门人侯赛因等了七八分钟也不见空车。最后,他终于坐上一辆人力三轮车,在寒风中整了整自己的围巾。

  侯赛因第一次来中国是在5年前,他首先去了广州。去年,侯赛因听说义乌的东西便宜得不可思议,有人说不到三毛钱就能买一辆玩具汽车。于是他马上设了采购点,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这里。侯赛因说:“这里的东西质量不错,发出去的货很受欢迎,新订单总是源源不断。”侯赛因每个月发往中东的货物平均有六七个集装箱。记者问他哪类货物最好卖,他琢磨了半天,最后说:“从一根针开始,什么都好卖。”

  从毛里塔尼亚来的阿明会讲些汉语,这对他的生意很有帮助。在义乌采购的商品经他的手销往也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尔及利亚等国家。阿明说:“说起赚钱,义乌可是个好地方。”约旦人贾米尔所在的公司业务更广,他们甚至肥生意做到美国和欧洲市场。贾米尔坦言,在欧美市场上,义乌货并不是什么都好卖,这就更考验商人的眼光。现在,贾米尔已经摸索出了一套经验,他在广州采购服装,在义乌挑选一些高档的玻璃制品等等。

  艾伊塞兄弟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他们定期发货到阿联酋的迪拜,那里有个面向世界100多个国家的货物枢纽。此外,伊拉克国内的客户也会定期到他这里采购五花八门的东西,今天是汽车零配件、电线、明天是塑料花、相框。艾伊塞兄弟接待完客户就去逛市场,整天忙个不停。

  争取阿拉伯商人成了当地人的“战略重点”

  频繁的交易背后是丰厚的利润,另两名伊拉克商人阿里安和贝亚跟记者说起他们的获利情况时,脸上露出掩饰不住的喜悦。贝亚说:如果按卖出价是进价的200%来算,扣除运费和税费等,自己从中可获取30%左右的利润。阿里安说:“有些东西是以进价的200%出售,有些则可以卖到300%。”

  阿里安坦言,他对在义乌赚的钱很满意。还有些阿拉伯商人则向记者表示,他们觉得遗憾的是,义乌没有什么高档的消费场所,不像广州和上海。看起来,说这话的商人囊中不虚。

  做大生意的阿拉伯人也成为义乌当地供货商和货运公司竞相争取的对象。当地人金先生开了一家货运公司,他说:争取阿拉伯客商是他下一步的“战略重点”。为此,他特地请了一个阿拉伯语翻译。

  从总体上看,今年1至11月,义乌出口交易额突破16亿美元,占市场交易总额的一半以上。除了这种宏观统计数字,外商们的贡献从小处也可以看出来。一名在市场间穿梭的出租车司机说,生意那么好,他每月的收入有1万多元。

  新的清真寺内要建幼儿园

  阿拉伯人在中国经商由来已久,早在公元7世纪,就有来自阿拉伯帝国的商人、使者和教士来到中国通商、传教,其中不少人还在中国定居。元朝时,大批阿拉伯商人从水路来到广州、泉州。义乌的阿訇马春贞说,近两三年,义乌的阿拉伯商人越来越多,这种趋势跟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有相似性,比如:都是以经商为主,以水路货运为主,都有阿拉伯人在中国常住。

  马春贞是义乌市政府特地从北京请来的。去年刚来时,马春贞跟其他穆斯林每个星期五聚在义乌市红楼宾馆的六楼做礼拜,起初是100多人,后来发展到五六百人,200多平方米的场地摩肩接踵。义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的金科长告诉记者:为了给在义乌做生意的穆斯林提供一个宽敞的礼拜场所,当地市政府拨款为穆斯林另租了一个占地550平方米的礼拜场所,新的场所已于今年9月启用,马春贞说:“现在每周五来做礼拜的少则七八百人,多则一千多人,其中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约占60%。”金科长说:“这个场所也不是长远之计,在义乌建清真寺的构想早已提上议事日程,也许两三年之内,一个占地10到15亩的清真寺将拔地而起。”

  义乌市政府在调研中发现,穆斯林了弟就读也是个难题。有些穆斯林小孩在普通幼儿园就读,他们的父母中午还得专程给他们送清真午餐。金科长说,新的清真寺内争取建一个幼儿园,从更长远来看,专门给穆斯林设立小学、中学也有必要。马春贞最近的工作计划中还有一项:把与穆斯林做生意的注意事项列一张单子,争取让义乌的摊主们人手一份。

  记者接触到的阿拉伯人都对义乌的生活很习惯。阿明说:“在义乌的生活挺舒服,每次打电话回家,我都让家里人不要担心。”也门的侯赛因在义乌购置了一套别墅,他甚至还在考虑要不要把妻子和孩子接来。

  伊拉克商人最关心时事

  尽管在义乌做生意获利丰厚、生活便利,但商人们还是有烦恼。由于很多人的生意命脉系于风变幻的中东地区,他们的担忧也与国际局势紧密相联。

  做进出口贸易的楼先生说:去年美国攻打阿富汗的时候好多阿拉伯商人损失惨重。当然受损失最大的还是阿富汗商人,他们国内都乱成那样了,谁敢相信他有钱付账?但没想到阿富汗商人也真有办法,一个经常跟我们打交道的老兄给自己搞了个俄罗斯护照,摇身一变成了俄罗斯人。

  阿明也遇到过类似的麻烦:前一阵子,恐怖分子在也门袭击法国船只,由于海运公司害怕袭击,货船减少,运费暴涨。菲律宾进出口贸易商罗迪做了不少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生意,对那里的复杂局势深有体会。虽说以色列商人跟巴基斯坦人在生意场上打过不少交道,商人之间没有敌人,但商人们也不得不受政治的影响,有一次,以色列政府封港两个多月,罗迪的巴基斯坦客户的货物滞留在港,每个集装箱每天要交50美元的费用。罗迪也跟着着急。

  相比之下,习惯于在战争阴影中做生意的伊拉克商人心理承受能力很强。贝亚说:打不打仗对伊拉克人来说没什么差别,我们已经习惯了战争。阿里安却从生意里嗅出了战争的味道:“当人们感到危险的时候,会把所有的钱都留下买食物,但是伊拉克几乎不需要从中国进口食品。近4个月以来,销往伊拉克的货物少了,只有旺季时的30%左右。好多购货商也两个来月不来了,有人说要跟家人在一起,有人说这两个星期特别重要,要看看动静再行动。我现在也每天上网看局势。”

  贝亚和阿里安家住在相对安全的伊拉克北部,但他们在巴格达还有不少亲戚。艾伊塞说:“最近经常打电话问候那边的叔叔和表哥,他们说‘还好’,但前些天听说萨达姆让大家都呆在家里不要出门,亲戚们买了一大堆食品储备起来。这两天倒是也有从伊拉克来的客人来买点汽车配件什么的,但是他们都匆匆忙忙,刚来就急着回去了。”

  记者:李颖

  刊于:2002年12月12日《环球时报》

  
编辑: 祝璐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