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简称“义博会”)经过十年培育,已成为吸引国际采购商和帮助企业直接登上国际市场的平台。深入地研究义博会发展的轨迹,探讨会展业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浙江经济对外开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
一、义博会发展三部曲
1、起步阶段(1995-1996年)。首开集贸市场举办大型博览会之全国先河,并得到国内贸易部的大力支持。标志着义乌小商品市场由传统经营方式与展贸结合向现代市场营销战略转移。2、提升阶段(1997-2001年)。义博会得到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并由地区性展会提升为全国性展会。经过五年的培育,新会展中心的启用,义乌巨大的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扩展,展会外向度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义乌会展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3、跨越阶段(2002-2004年)。升格为国家商务部主办的义博会受到中外各方面的关注,经过阶段式跨越,博览会境外专业客商有了显著的增加,国际买家的构成比例有了量与质的变化,义乌市场外向度和义乌城市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义乌作为中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及在国际小商品贸易中的地位通过义博会充分凸显出来。
义博会发展环境还得益于:l、人文历史和传统的影响。义乌经商意识和人文历史的相互影响,形成了义乌商业文化中最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商业意识和义乌精神——敢为人先、吃苦耐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2、小商品专业市场兴起。自1991年以来,市场商品成交额连续14年居国内工业品批发市场首位,2004年更是达到266.87亿元,比2003年增长7.49%。义乌独特的专业市场优势实现了以贸促展、以展带贸和市场经营的有机结合,不仅加快了义乌会展业的发展,激活了会展经济的一池春水,也使义乌打造“全球最大超市”的梦想成为现实。3、政府引导。在举办义博会中,政府定位思路明确,转变贸易方式、采用展贸结合的正确理念与定位,并科学地实施了以会展带动城市品位和扩大贸易成交决策,井做了该做的外围工作。同时,义乌市委、市政府加大公共资源管理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会展配套环境,扶持对中国小商品城会展中心集团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专业展馆。4、国家支持。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博览会将国际竞争中的中国小商品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义博会升格为国家级的国际性展会。商务部、外交部全力扶持义博会的各项工作,加大义博会的对外宣传推介力度,为义博会参会客商开辟一条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
二、义博会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
1、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义博会依托市场应运而生又繁荣了市场,并带动了周边地区一大批相关产业带的崛起,牵动了义乌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商品结构的不断提升,一家家脱胎于家庭手工作坊、打上“义乌制造”烙印的企业脱颖而出。目前义乌全市工业企业已达15万余家,小商品来料加工基地32个,形成了文教用品、五金家电、工艺饰品、针织服装等20余个在全国具有影响、主导的核心产业群。
2、加快企业树品牌创名牌步伐。义博会在促进产业规模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一批品牌的创立。义乌专门出台创品牌奖励政策,对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浙江省著名商标和市知名商标的企业,分别奖100万元、10万元和3万元。2004年的义博会更将品牌概念引人展会,着力优化参展商品结构和参展主体,严格按照参展资格标准筛选参展企业,对国际、国家和省级认定的名牌商品或企业参展优选并享有展位费优惠。采用品牌产品准人制,提高义博会的整体档次,对于义乌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的一剂良方。目前全市已拥有的注册商标由2002年的3655个增加到2004年9201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引个、金华市知名商标70个;被列为中国名牌产品2个。
3、引导企业走出国门。义博会与义乌市场形成的国际商贸业,推动了整个经济外向度的提高。国内外贸机构和外商的大批涌入,直接拉动了小商品外贸出口,市场国际化程度也显著提高,形成了外贸流通公司、本市生产企业、“三资”企业并驾齐驱的自营外贸出口新体系,出现了兄弟省市外贸公司入市组货、外商直接采购、外企代理订单采购、经商户代理自营出口、外商委托采购或一头在义乌供货、一头在国外市场销售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市场外贸出口新格局,市场外向度趋势明显。
据统计,2004年,自营出口达到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03%;全市在境外经商办企业人数达359人,主要集中在中东、俄罗斯、南非等地。常驻义乌的外商代表机构增加到410余家,占全省的l/3,产品出口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资引进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到外资从1998年的206万美元,逐年增至2004年的12.2亿美元,同比增长64%,列金华市各县市之首、浙江省第10位。
4、推动城市发展。随着义乌会展业的迅速崛起,对城市建设的拉动效应显著。与会展业相关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服务、旅游接待、口岸联检、娱乐购物、人员素质培训等软硬件综合环境日趋完善;同时,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目前全市已建立通达全国250多个城市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货运网络,日吞吐货物在5000吨以上,而海关、商检的一条龙服务,使外贸货物可以通过上海港集装箱码头和宁波北仑港码头直接运往海外,大大加快了小商品出口通检的速度。
据统计,10年前义乌市区面积仅为3.5平方公里,2000年为26.7平方公里,到2004年则达到5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延伸至80平方公里,并以年平均5-6平方公里的速度推进。2004年新增城市绿地630万平方米。
三、义博会成功经验的启迪
义乌市把会展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建立起了有效的会展经济机制,在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使产品出口成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义乌及整个金华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1、强大的贸易辐射功能吸引更多专业买家
吸引国外买家,国际采购商数量大、参会目的明确、下单率高是义博会最成功之举。有人与广交会作了比较,2004年广交会27800多个摊位、17万客商,客户享有率6%;义博会1700多个摊位、12312外商,客户享有率7.2%;广交会展位费2.5万元/个,义博会展位费7600元/个,两展相比,享有客户率的成本义博会要低。义博会强大的贸易辐射功能与国内外市场相呼应,使义乌逐步成为在国内国际都有相当知名度。
2、以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要求运作展会
义博会展览面积、贸易观众、成交额三个衡量展会质量的指标历届都有创新,主要是与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组合运作分不开。一是增加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的参展比例,突出品牌化。二是在产品结构方面,突出小商品特色。三是吸引国际参展商和国际专业买家到展会现场,促进主体多元化。在义博会这一品牌展的带动下,已催生出20多个与产业高度关联的专业展会。
3、以展促贸,带动区域经济
会展业的发展给义乌带来了国际化的商贸业,进而推动了义乌产业的国际化,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外向度达60%以上,外贸依存度由2001年9%上升到2004年的31.3%。统计资料显示:自1995到2004年,义乌市GDP总量从90.5亿元增至282亿元;人均GDP从14105元增至突破40000元人民币,按现行汇率折算接近5000美元,标志着义乌市经济实现了又一次历史性突破,综合实力由此迈上一个新的平台。
开放型的经济带动了义乌市现代物流业的加速发展。据统计,2004年义乌总货运量达到2337.84万吨,出口小商品超过30万个标准集装箱,其中金华海关义乌办事处共监管出口98万个标准集装箱,比上年增长256%,吞吐量约150万吨。通过各类会展活动在义乌的举办,义乌小商品出口到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义乌已成为国际性小商品集散中心和外商重要采购基地。
义博会的成功实践经验,提示一个城市如何利用自身资源,采用适合自身发展的载体,用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来进行运作,优化了产业结构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
记者:郭牧 张子正
刊于《中国展会》2005.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