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厂房多为一层,现在新建的多是三至六层,这样既少用土地,又满足了更多企业的需求。”浙江省义乌市北苑街道副主任洪信强指着一幢幢在建的多层新厂房对记者说。
从去年5月开始,北苑街道投资3.8亿元,在街道重新收回的205亩土地上,连片建设浙江省规模最大的标准厂房区,包括3~6层的标准厂房,13层的小高层职工公寓以及企业研发和物管大楼,节约了工业用地150亩。目前,17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已经封顶,“到年底,街道的上百家中小企业将在这里安家落户。”
除了向“空中”要土地,义乌市还积极探索向地下要空间。
绣湖广场地下的世纪商城让所有来访者为之赞叹。这是浙江省投资规模最大、规划档次最高、向地下拓展空间最为成功的旧城改造建设项目之一,沿自动扶梯到地下一层,是灯光通亮的中心休闲广场和6个区间小广场,设有860多间店面。乘自动扶梯到地下二层,又是1万多平方米的大型超市,还有400个车位的车库。据介绍,这个全国最大的单体人防工程,总占地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地下的上、下两层形如锅底,容积率为1.6%。而绣湖广场的地上,是投资近30亿元的10幢12层以上的高楼和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大型花坛、音乐喷泉、艺术柱廊、雕塑小品等,成为了义乌市民的休闲娱乐中心。
地处浙中的义乌市,以发达的小商品经济闻名于世,但义乌又是一个资源小市,尤其是土地,“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交通居民点”,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63亩。“土地资源稀缺无疑是义乌经济发展遭遇的最大‘瓶颈’”,义乌市委书记楼国华说,向地下要空间,向天上要高度,既是义乌市应对土地要素制约、突破资源瓶颈的新招,也是为市场所逼迫。
据了解,早在国家宏观调控之前,义乌市就建立了土地调控机制,每年都制订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有效引导消费、投资方向和投资水平。通过调整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鼓励和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发挥土地资源集聚利用的效应。同时,通过推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盘活存量土地、建设标准农田建设等提升用地水平。
义乌的不少村庄还纷纷建设高层公寓。今年6月9日,佛堂镇楼村公寓动工兴建。这幢主体11层、地下1层、高36.2米的公寓,在解决村集体办公场所和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建用地外,还可安置40户及农村五保户住户。
记者:董碧水
刊于2005年10月10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