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不愧为“小商品的海洋”。车水马龙的街道上,运送小商品的货车占了近一半,剩下的多是来往于各市场间的高档轿车和出租车。但想打“的”可不容易。上午9时后,站在马路边等半天也见不到一辆空车,倒是不时有载客的出租车停下来问“去哪儿”。起初不敢接茬儿,以为是非法营运,实在等不及硬着头皮上了一辆,司机的话让人恍然:市区客流量大,坐出租的又多是去各大市场,所以这里流行“拼客”。
吸引南来商北往客的,就是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以中国小商品城为核心、11个专业市场、22条专业街相支撑,运输、产权、劳务等市场要素,构成了义乌完整的市场体系。义乌本地户籍人口70万,而常住外来人口100多万,其中还有万余外商。
听说记者要去中国小商品城,出租车司机连声说“保证你不虚此行”。中国小商品城号称“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采购基地”,是义乌市场的主体,包括1992年以来先后建成的篁圆市场、宾王市场和国际商贸城,汇集40余万种商品,占联合国贸发组织公布的全球商品总量的五分之三强,出口212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难民署等国际机构以及沃尔玛、家乐福等20多家跨国零售集团常年在此采购。
徜徉在绵延2公里、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的国际商贸城,四层钢结构建筑充满现代气息,楼内用铝合金和玻璃板隔开的摊位宽敞明亮。陪同记者采访的中国小商品城集团公司业务主管傅春涵说,这是义乌第五代小商品市场,与第四代的篁圆、宾王相比,不仅建筑现代化,实现了商场式经营,经营方式也有了质的改变,以展示、洽谈为主,商户做的是“订单经济”,很少再有那种大包小包里外背的场景了。
虽然这里买卖的都是袜子、拉链、饰品、小五金等“针头线脑”的小商品,但2006年义乌小商品城的成交额是315亿元,连续16年居全国批发市场首位,加上周边的专业市场,市场成交额总计418亿元。今年前10个月,小商品城和全市的成交额分别为251.4亿元、337.9亿元,同比增长8.6%和9.4%。
小商品市场之所以能在义乌发展壮大,与当地政府的适时“作为”不可分。
中国小商品城集团公司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负责三大市场的日常服务和管理。市场的建设主体是政府,累计投入的40多亿元建设资金成为公司原始资本,并通过市场化运作保值增值。眼下,市国有资产投资公司负责兴建的国际商贸城三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计划赶在明年10月22日第十四届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开幕前营业。
从1982年建成的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稠城小百货市场,到建设中的第六代市场——国际商贸城三期工程,义乌一直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建设和管理。义乌市市场贸易发展局市场发展科科长宋健认为,正是政府的规划和推动,在市场发展的每个关键阶段,引导市场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保证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掀起办市场热潮,义乌市场的先发优势有所削弱,当地政府适时提出“贸工联运”的发展战略,目前已带动起各类工业企业2.5万多家,个体私营占98%,仅制袜企业就有上千家,浪莎、梦娜更是成为全国最大的两家制袜企业。如今,义乌市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4个,袜子、饰品、工艺品、化妆品和服装等加工业已成为优势产业。而这些企业的缔造者,大多是原小商品市场的经营户,在市场上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后,在市里政策引导下,将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劳动密集型的小商品生产与大市场的结合”,集散型与产地型并举,是义乌市场繁荣发展的显著特点。
宋健认为,政府办市场有三大好处。首先,保证了市场的公益性和持续繁荣。政府具有公信力,更注重公益性,为长远计往往让利于民。为招徕并留住商户,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一直采取低价出租摊位的政策,还专门出台《商位管理条例》,防止经营成本过高。在寸土寸金的国际商贸城,一个9平方米的标准摊位平均一年只需1.5万元租金。其次,利于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如果放开让各街道和个人办市场,难免会出现同质化竞争,造成市场资源浪费。义乌市统筹规划市场建设,先后建成三大市场,并明确了各自不同的商品分工。建一个市场,兴一片城区,像国际商贸城所在的福田社区,原是郊区,2002年商贸城建成后,周边很快高楼林立。第三,便于服务和管理。市场建好后,经营交给企业,政府的职能转变为服务,工商、税务、金融机构入驻,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在附近设点,与商贸城相连的写字楼内,市场贸易发展局、涉外服务中心、律师事务所等一应俱全。
“我们不参与直接管理,主要工作是搞好规划、协调和服务。”市场贸易发展局副局长黄昌廷说。直接管理者是小商品城集团公司,除维持日常经营秩序,他们还注重提高经营者素质,每天8点市场开门后组织商户在三处英语晨练中心练半小时口语。2006年10月22日起,公司还在商务部指导下,定期对外发布“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明年有望成为部颁标准,其服务对象随之扩展到全国、全球。
随着义乌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义乌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发展目标,打造全球跨国采购平台。在义乌国际物流中心,记者看到,数十辆重型卡车拉着集装箱等待进场,海关工作人员在场站内现场查验。物流中心副主任陈彥伊介绍说,他们的办公楼内设有海关,还有15家物流企业入驻,8家船务公司在场站内堆箱。由于对外业务快速发展,现有设施满足不了需求,12月12日,义乌内陆口岸场站一期工程开工,场站设在国际商贸城西侧,设计年货运量50.9万标准箱。这个口岸的建设、管理者,照例还是政府。
记者:齐淮东吴宝书
刊于2007年12月29日《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