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07年>市场发展篇 正文

敢为天下先——义乌小商品市场25年风雨历程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在如今中国的经济版图上,义乌是一个重要的地名。

  但假如没有25年前,当地县政府的一纸通告,或许现在的义乌和中国绝大多数的县城一样不会为人所知。

  历史给了这个小县城一个机遇,并让它成长为现在的“世界大超市”。

  一纸通告

  时间回到25年前的9月20日,当时的义乌县委作出决定: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并由义乌县政府发出通告,这在当时是全国绝无仅有的。

  通告发出后,义东、稠城两个小商品市场率先开放,整个义乌沸腾起来了。

  当然,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仅仅是政策上的放开,允许商品经营还是不够的。经过反复研究后,时任义乌县委书记的谢高华提出了“四个允许”,即“允许农民进城,允许农民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竞争(无论国营、集体和个体)。”1984年底,又提出了“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指出要“以贸易为导向,贸、工、农相结合,城乡一体化,兴商建县。”

  这,从此确立了义乌发展生产力、富民强县的发展方向。

  说起谢高华,这位已年近8旬的老人在义乌有着不凡的威望。义乌百姓说,义乌遇上谢高华,是一件幸运的事。谢高华却说,他到义乌时,幸运的是正好赶上一个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转折时代,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给了他“有为”的机会。

  至于谢高华和义乌之间的故事,谢也不一次地对媒体讲述过,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是:

  1982年4月,在知天命之年,谢高华调到义乌县任县委书记。当时的义乌,是一个有名的穷县。谢高华说:“我母亲一得知我要去义乌工作的消息,就有点心疼——怎么会调到这个穷地方去呢?”

  到任后,义乌给谢书记的印象是一个贫困小县,资源优势不突出,土瘠地缺,交通条件也不好,人民生活困难,迫于生计,义乌土地上一直活跃着一支相当规模的“鸡毛换糖”大军。但在那个时候,“鸡毛换糖”、搞自由商业经营是不允许的,被视为“盲目外流、弃农经商、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道路”加以批判,政府对此采取的是禁、阻、限、关的政策和措施,可是,鸡毛换糖却怎么打也打不倒,禁也禁不住,赶也赶不跑。百姓鸡毛换糖、从事小商品经营,成了最令政府头疼的“包袱”。

  谢高华上任不久,一位叫冯爱倩的妇女在县委门口挡住了他,开口就责问:“县委、县府为什么不让我们做小商品生意?”谢高华说,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义乌的小商品经营活动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怎么来看待、解决义乌的个体从商问题?谢高华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头扎进义乌农村,开始了几个月的调查研究。

  随后就有了本文开头所写的那个几乎造就今天义乌繁荣的“通告”。市上之城

  在义乌市场待过的人,可能都听说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批发商第一次到中国小商品城进货时,看到这里寸土寸金的摊位内竟在批发微不足道的牙签。他想这生意还能做得下去吗?可是摊主的回答却让他大吃一惊:这个立锥之地的小柜台,每天批发销售牙签10吨左右,大约1亿根,按100根毛利1分钱计算,每天可获利1万元。

  “做小生意赚大钱!”义乌人就是靠这种“生意经”、这种经营策略,打造成如今让人叹为观止的小商品王国的。

  关于义乌这个城市,在几家世界权威机构组织包括联合国组织、世界银行与摩根士丹利联合发表的《震惊全球的中国数字》中是描述的:义乌市距上海300公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外国买主都到那里订货。

  这个观点支撑了义乌想通过某种方式来左右和反映全球小商品行业高低起伏的可行性,这种方式就是“义乌·中国小商品批发指数”。

  去年10月,被业界预言为“中国的道琼斯指数”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正式面向世界发布。目前,“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被称为中国商务天气预报,香港凤凰卫视也开始在其财经栏目定期发布,此举预示着,拥有40万种商品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已具备影响全球小商品价格走势的力量。

  义乌市市委书记吴蔚荣也曾经公开说明,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总面积达260万平方米的义乌市场目前已被列为浙江省“十一五”时期现代服务业建设的五大高地之一。市场功能也由单一的商品交易向商品展示、信息汇集、价格形成、产品创新等方向拓展。

  毫不夸张地说,义乌市场已成为我国日用消费品国内外贸易的信息采集点,商品交易量、产品价格走向、行业景气度、市场走势等因素变动,对全国乃至全球日用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堪称国内外日用消费品贸易的“晴雨表”。

  而义乌这座城市就是建在这个大市场上。商业因子

  当然这座市上之城也不是凭空来的,“它有它的传承和历史”。曾任义乌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的冯志来对记者说。

  如今上了年纪的人,大多会回忆起几十年前三个五个手摇丁冬作响的拨浪鼓、肩挑一副沉甸甸的糖担的一群人,他们是“敲糖帮”,他们是义乌人。

  始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敲糖帮”在当时义乌全县已约有糖担万副,开始形成了“鸡毛换糖”的交易特征,他们用红糖从外地换来鸡毛、鸭毛等,当作农田的肥料,上等的鸡毛还可以加工成日用品或工艺品,再转手出售获利。据了解,“敲糖帮”的活动范围南至广东、西至湖南、北到徐州。

  “‘敲糖帮’的血液里流淌着创业基因,骨子里有讲诚信的精髓。”义乌市委书记吴蔚荣分析指出。

  而义乌的商业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得更远。据介绍,在2000年义乌市民广场工程中发现了春秋时代13口古井。在古代,有井的地方往往会有集市,称之为“市井”,市井交易可以视作为商业的滥觞。

  “这可能是义乌古代商业达到相当高水平的表现。”义乌市志主编吴潮海说。他认为,如此密集的水井发现,可见当时商业繁荣的程度。

  此外,明朝中后期名将戚继光发现义乌人骁勇善战,招了3000义乌兵抗击倭寇,也成了义乌精神的一个源头。随着“倭乱”的最后平息,这些彪炳史册的义乌子弟复员之后,就利用自己走南闯北、信息灵通、交际灵活等特点,开始了贸易生涯。

  冯志来也认为,浙中地区的曲艺婺剧《走广州》演绎的真是当年义乌人远赴广州“闯世界”的情景。“光靠拨浪鼓是摇不出这么个大市场的,义乌是有商业历史的。”已经72岁的冯老说。

  对于这样一种商业传承,有人总结为,“这是一种血液,一直在义乌人的血管里流淌着。”而今天的义乌人把这种精神总结为八个字:“勤耕好读、刚正勇为”。

  政策洼地

  光有基因其实对于要建大市场来说,还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经营户吴献法,如今是真正的义乌人了。十几年前,他只是市场里的一名送货工,正是义乌这块经商宝地,使他变成市场内赫赫有名的老板。“这里办事特别方便,政府给每个人一样的机遇。”吴献法说,义乌这座城市的大度与包容使得人心向往,如今常住160多万人口中,外地人已远远超过了本地人。

  熟悉义乌的人都清楚,从当年的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提出“兴商建县”,到义乌市委书记楼国华提出“兴商建市”,义乌的政策一直是延续的、有力的、畅通的。在义乌的各种经济实体中,民营经济无处不在,可是“市场”一直牢牢掌握在政府的手中,商城集团是国有控股的。因为,他们清晰地看到,一旦在“市场”上政府丧失了话语权,那么再有效的“政策低洼”也显得无处着力,就不能确保把全市的优势资源,高效地配置到最能体现效益的刀口上。

  有了这个“抓手”,义乌市政府多年来有效地控制了盲目的高价炒摊,没有因为市场门槛过高,而将来自全国及全球的市场活水拒之门外。“我通过抽签分到一个摊位,5年使用权只要5万元,但摊位实际含金量高达100多万元。”家乐工艺玩具商行的王荣平谈起在义乌经商的感受时说,这里的摊位租金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义乌市场摊位价值连城,分不分得到一个摊位的使用权,稍有不慎就可能争得“头破血流”。义乌新市场——国际商贸城二期市场新增摊位7500个,涉及至少2万多人的切身利益。分摊位时,政府将每一个细节都放在阳光下操作。不管你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一律凭贡献大小分摊。

  福建来的经营户程天官由于长期以来税交得多,按政策一下子分到3个摊位。“要是在其他地方,我们这些外地人哪里拿得到摊位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程天官连声的“不敢想、没想到”,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义乌的亲和力。

  多年来,义乌市一直奉行“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兴商方针,使得投资环境日趋完善。小商品市场五易其址、八次搬迁,涉及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发展才是硬道理,富民才是真政绩!义乌市政府该强硬时强硬,该缓和时缓和,分寸把握得相当到位。前义乌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冯志来说,义乌市政府在打破思想旧框、政策创新上能力是相当突出的,比如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在全国来说都是史无前例的。还有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采取了打扶结合办法,让客商看到了信心,都乐于到义乌做生意。

  除创建一流硬件之外,义乌又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打造一流软环境,主动亲商、真心想商、热心为商,以情招商、以信引商、以实稳商,形成了招商、安商、稳商、亲商、富商一条龙式的有机整体,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外来投资者在义乌生根的成本。

  义乌市提出“小商品,义乌造”的战略口号后,当地民营企业更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企业一多,按理说难免要碰到招工难题,可义乌众多私企老板却坦言:“我们并不愁招工。”怎么会这样呢?除了老板越来越善待员工外,还有一个重大原因是来自政府层面的“一视同仁”。近年来,外来打工人员一直被义乌市政府官员亲切地唤为“外来建设者”,在子女上学、户口安置、政治生活等方面,都给予外来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很多外来打工者走上了当地各级政府参政议政的舞台,在全国开创了先河。

  商业文明

  付海兵是义乌百特进出口有限公司的老总,他的外贸生意在义乌排到了前头。“他们公司的口碑不错。”这是来自当地一个竞争对手的评价。显然,这样的评价对于一家外贸公司来说,是个相当高的评价,至少是在同行这里是这样的。

  这样的评价,一半是来自付海兵自己的商业理念。“在义乌这么多的外贸公司里,要脱颖而出,我觉得服务是关键。”付海兵对记者说。于是当他的公司里,即使是连续四个月都没有老外进来,(要知道这在普通外贸公司眼里是个可怕到要关门倒闭的事情),他依然不会紧张。

  “公司有很多的回头客,生意都只要在网上交流就可以了,用不着客户跑来中国。”对于这样的成绩,付海兵有商人的“得意”:客户是如此的信任他,以至于对百特提出的建议几乎言听计从。

  当然,这样的功劳,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公司开发的软件。作为很早就接触网络的付海兵来说,网络的强大功能他早已领教。“一封电子邮件,几秒钟就能传送到对方,这样的节奏才是高效。”

  于是,他依托互联网,专门挖来人才,开发了与客户交流的外贸软件。“软件涵盖了外贸业务中的各个环节。”该软件开发人员对记者说,“包括客户的下单时间,订单内容等等。”付海兵对这个软件的评价是“至少能提高工作效率7倍以上。”

  另一个有关义乌商人经商理念的例子是:2002年当王岳军开始涉足物流业时,义乌市捷通进出口有限公司还不大,但几年后的现在,公司已经几乎覆盖东线-东北三省,西线-乌鲁木齐为核心的城市口岸群网点。谈起这些,王岳军认为,做好该行业的基本前提是要有诚心、热心、忠心,把客户关心的问题当作自己工作的核心。

  这就是现代义乌商人的缩影:强调自己的经商理念,对效率有着近乎着迷的崇拜。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商业文明的一种体现。

  百尺竿头

  历史是一位不知倦怠的行者,总是踟蹰地前行。

  掌声中的义乌,也没有放慢前进的脚步。义乌市政府已经高瞻远瞩地提出:今后五年,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翻一番、争十强、促和谐,又好又快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不动摇,实现财政总收入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翻一番,努力跻身全国十强县市行列,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义乌,正在前行。

  -义乌是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

  -义乌是全国最齐全的小商品展示中心。

  -2003年7月17日“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问世。

  -2005年,在联合国与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公司等世界权威机构联合发布《震惊世界的中国数字》报告中,义乌市场被称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2005年1月11日,全省第一张香港居民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在义乌市颁发;2006年1月17日,全省第一张澳门居民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在义乌市颁发;2006年4月3日,全省第一张台湾居民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在义乌颁发。

  -2005年,义乌市公安局被公安部授予短期赴港澳再次签注审批权、外国人签证和居留许可证,使该市成为全国首个也是惟一一个被授权办理外国人签证和居留许可权的县级公安部门。

  -2005年,义乌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列浙江第一。

  -2006年1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义乌国际商贸城成为全国首家4A级购物旅游景区。

  -经国家商务部证实,义博会已成为广交会、华交会之后国内第三大贸易类展会。

  -2007年10月,义乌开通县级城市第一条对香港的空中通道。

  -目前,义乌已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服装、工艺品、拉链、化妆品、文化用品、玩具等16大优势行业,其中袜业、针织内衣、玩具、化妆品、工艺品、饰品、拉链等产业的产销量占全国30%以上,先后被授予中国拉链产业基地、中国制笔工贸基地、中国化妆品产业基地、中国线带名城、中国袜业名城和中国无缝针织服装名城称号。

  作者:陶魏斌施洪灿倪石川

  刊于2007年10月22日《每日商报》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