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义乌坚持和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以培育、发展、提升市场为核心,大力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在缺国家特殊政策、缺独特地理区位、缺优势资源条件的“三缺”条件下,成功地走出一条富有义乌特色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义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经济社会获得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0亿元、财政收入58.88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55.6亿元,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320倍、254倍、2852倍。三大产业比例为2.8∶46.1∶51.1。
国际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地位逐步确立。自1982年在全国率先建立小商品市场以来,义乌小商品市场已5易其址、8次搬迁、11次扩建。目前,市场经营面积达260万平方米,商位5.8万个,从业人员20余万,有43个行业、1900个大类、40多万种商品。与215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经贸往来,年出口商品集装箱超过50万只,市场外向度达55%以上。中国小商品城市场成交额连续17年位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2005年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成为全球小商品生产贸易价格变动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小商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以日益繁荣的市场为依托,积极实施“以商转工、贸工联动”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与专业市场紧密联动的工业产业发展。目前,全市有各类工业企业1.6万余家,“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制造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培育出针织袜业、饰品、工艺品、毛纺、化妆品等20多个优势行业,涌现出新光、梦娜、伟海等一批行业内的全国乃至世界“单打冠军”。全市拥有国家级产业基地9个、中国驰名商标37件、中国名牌产品7个。每万人占有专利授权数位居浙江省首位。国际性商贸城市雏形基本形成。
2003年以来,义乌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国际化水平,加快义乌向国际性商贸城市迈进。目前,大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义乌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经批准设立的境外公司(企业)代表处1340家,联合国难民署、家乐福亚洲总部分别在义乌建立采购中心,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外商常驻义乌。义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内陆海关和首个可直接办理外国人签证和居留许可的县级市。在2004年度海内外公众最喜爱的中国城市评选中,义乌列全国各大中城市第10位、县级市第1位。
城乡统筹协调快速发展。1978年到2007年,义乌中心城区建成面积由1.5平方公里左右发展到7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由8%左右发展到73.1%。制订并实施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基本实现城乡道路、公交一体化,全面实施城乡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实现广播电视市域全覆盖,8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建有灯光球场和健身场所,城乡一体化工程受益面达90%以上。
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2007年,义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8万元和1.02万元;“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1.2%和32.2%;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2.4平方米和64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23.6辆。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建成绣湖广场、梅湖体育中心、江滨绿廊等一批大型群众休闲活动场所。在全省率先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城乡居民大病医疗参保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2/3以上,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做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职工维权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4.3%。
义乌改革开放30年,就是义乌解放思想、不惧争议、冲破障碍、勇于创新的30年,也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30年。义乌的发展,是浙江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我们的经验体会是: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义乌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30年来,义乌大力弘扬义乌人刚正勇为、敢闯敢创的优良传统,不断推进观念、体制、科技、文化等一系列改革创新,形成极具活力的经济社会运行体制和机制;大力推进国际化步伐,在对外开放中实现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我所用,实现跨越式发展。
必须坚持发展战略不动摇。自1984年提出“兴商建县”发展战略以来,义乌坚持这一发展战略从未动摇,而且不断丰富内涵;遵循抓市场就是抓经济的理念从未改变,而且不断推进专业市场硬件完善、功能拓展、业态提升,做到工作围绕市场转、城市围绕市场建、产业围绕市场育。
必须坚持注重民生不动摇。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订政策、落实举措等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充分关注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精神追求、文化需求等,积极创建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强市,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必须坚持党政有为不动摇。坚持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政府调控有度、服务发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关系发展全局和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政府要牢牢掌握主动权;对市场行为可以解决的事,做到坚决放手。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老百姓的期望相比,义乌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生态文明建设相对滞后,资源环境的压力较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针对上述问题,义乌做到不掩饰、不遮盖,而是敢于自我揭短,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今年2月下旬,义乌市委、市政府在全市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活动,整个活动为期半年,目的就是创新思维和开放理念,重新审视义乌全市工作,破除影响发展的思想障碍,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树立永不满足、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特别是着力破解当前制约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谋划义乌未来发展,全面开创义乌科学发展新局面。在大讨论活动中,我们不是单纯为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而是组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对10个影响义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进行讨论、作出回答,从而实现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进新一轮大发展。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义乌撤县建市20周年,义乌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全面开创国际性商贸城建设新局面。
推进市场创新,建设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始终坚持创新提升、自我超越,不断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增创市场发展新优势,努力使义乌市场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一环。以国际商贸城三期市场建设为契机,加快新一轮市场建设,培育发展新的行业,创新市场功能,提高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市场综合效应,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输出市场管理、发展连锁配送等方式,拓展市场发展空间,巩固义乌市场的地位。加大市场招商力度,提高国际商品比重,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采购集团、外贸机构,实现买全球货、卖全球货。积极引导经营户逐步向公司化方向发展,主动出击,向外拓展,在国内外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营销网络。利用自身有形市场资源优势,做大自己的无形市场,促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互促共荣。坚持市场引领、国际导向,重点发展创新金融、现代物流、品牌会展、创意设计、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夜间经济、购物旅游、社区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跨区域竞争能力的服务品牌和产业集群。
推进工业创新,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顺应产业转移、变迁、融合不断加快的发展趋势,大力推进工业创新,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义乌经济开发区和义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水平,大力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增强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上游产品和装备制造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推进企业制度创新,鼓励创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度改造,加快形成多元的产权结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的决策机制,促进企业实现新飞跃。实施扶优扶强政策,鼓励企业多形式、多渠道上市,今后5年,全市争取新增10家上市公司,滚动建立50家上市后备企业。实施家庭工业和中小企业发展计划,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标准化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企业品牌创建和经营能力,鼓励企业参与制定、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
推进交流合作,构筑全面开放新格局。坚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发展之路,扩大合作交流领域,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全面提升义乌国际化水平。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扩大与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的人才科技合作和经贸交流,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劳务、来料加工等协作,积极参与浙中城市群建设。开展广泛的对外交流和合作,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不断完善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体系,探索构建现代国际营销网络的新途径,多渠道占领国际市场。围绕增强城市国际化,整合涉外综合服务资源,建设涉外服务设施,提升涉外服务水平,争当涉外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区。
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新发展。坚持走城乡统筹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建设市域一体的现代化城市,让全市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成果。完善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化精品城市理念,高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提高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以更科学的思路和方法推进空心村和旧村改造,更好地解决农村住房特困户的住房困难,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深化农业企业化行动,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实施低收入困难家庭增收工程和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推进生态文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运用最先进的技术,以最严格的制度、最科学的考核,落实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各项举措,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构建循环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城市建设模式、社会消费模式。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深化生态市、生态镇街和生态村的创建活动,加强城乡绿化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推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为推进义乌创新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创新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环境。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与小商品制造业的融合,培育壮大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着力把义乌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文化产业基地。
推进社会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实现全市人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高质量、高标准普及15年教育,实现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面推进卫生强市和健康城市建设。加强计生“三项整治”,努力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市。深化学习型城市创建,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创新人才管理服务和开发模式,着力把义乌打造成人才高地。建立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市民都能拥有多层次、全方位的保障。扎实开展法治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全市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活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本文作者为中共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吴蔚荣)刊于《政策瞭望》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