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富民之要、强市之基,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纵观义乌发展历程,工业是保持义乌市场强者恒强的强大支撑,也是义乌经济发展的后劲之源。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围绕创新与提升的主题,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大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了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以开发区扩容来拓展产业集群发展空间。紧紧抓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修编的契机,全面推动经济开发区、义乌工业园区和各工业功能区的扩容、整合、提升,努力把两大省级开发区建设成为极具发展优势的先导区、极具创新活力的试验区。开展"万家企业挖潜节地行动",鼓励企业用足用活关于工业项目用地控制指标的政策,加大闲置用地清理力度,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以新上一批重大项目来引领产业发展导向。着重引进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税收高的重大工业项目,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层次提升。组建专门的招商小组,抽调精悍力量,安排专项资金,围绕汽摩配、电子信息、装备机械等主导产业开展专业化招商,对重大招商项目,实行专人负责、专人联系、专人服务、专门政策,确保能够在义乌落户。要加快项目库建设,切实加强项目储备工作。
以新开工建设一批工业项目来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加大政策处理力度和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深入企业开展逐家调查、逐家分析、逐家解决,尽快完成工业项目落地工作,严厉打击各种阻饶施工的行为,确保企业无障碍施工。切实提高办事效率,积极主动上门为企业提供相关项目审批等服务,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全力以赴确保新工业项目尽早开工、投产。
以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来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加快推进公共科技服务平台、行业科技创新平台、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要素,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育科技创新企业,着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
以关爱和支持企业家成长来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努力在政治上关怀企业家、决策上尊重企业家、工作上支持企业家、感情上亲近企业家,切实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真正使广大企业家创业有机会,发展有平台,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通过树立和宣传一批优秀典型,在全社会努力营造积极鼓励企业家干事业、支持企业家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
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
制定出台了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积极实施扶优扶强工程,加大对"五十强"企业、成长型企业、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设立市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扶持技术服务平台和高新技术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小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推进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建设,深入企业与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引进成果项目,设立市级专利专项资金,全面提升知识产权水平。积极推进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加大对企业创牌、制定或参与制定各级标准的扶持力度。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和引导,切实增强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制定出台了进一步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若干意见。把企业上市工作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多形式、多渠道上市。按照"培育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对拟上市企业和上市培育对象遇上的一些特殊问题,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办法帮助企业解决,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市滚动建立50家上市后备企业队伍,新增10家上市公司,形成有较强影响力的"义乌板块"。
制定出台了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高度重视并认真分析当前外贸出口减速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对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创出口名牌、走出去等方面进行奖励;根据人民币汇率变动情况,市财政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出口企业外汇风险防范,帮助外贸企业渡过难关;鼓励外贸企业做强做大,对当年进出口总额分列全市前六名的外贸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给予相应奖励;抓住人民币升值的机遇,引导企业积极扩大先进设备、关键技术进口,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继续完善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制度。加强对工业经济工作的领导、协调、考核和督查,在工业项目的供地率、开工率、投产率和技术改造投资等方面,制订刚性考核指标进行考核。
开展"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活动。集中两个月时间,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审批、用地、规划、用工、融资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在对困难和问题分类梳理的基础上,将通过交办的形式,确保事事能落实、有答复。
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建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出台外来建设者住房、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相关政策,加大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帮助企业破解引才难、招工难、留人难问题。
强化金融创新和支持。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工业项目和有市场、有效益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着力研究产权分割抵押、农村集体房产抵押和商位抵押等政策,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大通关体系。畅通小商品出口渠道,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创造更便捷的条件。不断健全市场外贸出口风险防范机制和涉外经济纠纷调处机制,营造良好的外贸出口环境。
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努力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进一步加强工业经济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各镇街工商企业服务所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作者系金华市副市长、义乌市委副书记、市长)
刊于2008年6月15日《经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