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义乌,看了义乌小商品城,正是应了那句话“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 看了义乌,对义乌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忽然又想起了那句话“为什么是你?”
义乌,的确是一个“传奇”———
一个连地图上都难以找到的浙江小城,不近“边”、不沿“海”、不靠“路”、不临“江”,却拥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5.8万个摊位,2.5万家工业企业,每天20万客商、1000多个集装箱,全球50万种商品目录中的40多万种商品,100万外来人口,8000常驻外商; 一个20多年前还是默默无闻、自身没有什么工业的农业县,如今在中国百强县(市)中排行第12位;城市综合竞争力居浙江县级市首位; …… 人们惊叹于义乌发展的奇迹。“义乌经验”、“义乌模式”已经成了各地经济发展的范本,也成了经济学家研究的案例。 “传奇”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那么,创造“义乌传奇”的根本是什么?
“义乌传奇”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义乌人善抓机遇,敢为人先。
26年前,当人们还在为姓“社”姓“资”问题辩论的时候、还在探讨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时候,抑或还在摸索什么叫“市场”的时候,义乌人已经悄悄干起了“市场”。尽管那时的义乌市场仅仅是倒腾“针头线脑”。
26年后,当人们意识到“市场”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各类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时候,义乌市场已然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性的批发市场;当地的官员更是已然形成“不会发展市场官员,不是好官员;不会管理市场的市长,不是合格的市长”的共识。
今天,当许多地方还在为新建的市场难以招商而苦恼的时候,义乌市场已然走出了一条“以商兴工”、以小商品交易市场带动工业发展,到形成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义乌商贸”、“义乌制造”已然并驾齐驱。
“义乌传奇”诞生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在于建立了一整套适合义乌小商品市场乃至整个全市经济发展的制度。而这种制度,恰恰又是符合民意、在大的政策允许范围内允许的。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的“八任书记接力抓市场”,班子只当“流水兵”、市场才是“铁营盘”,对于“市场兴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始终坚持不懈、一以贯之,绝不因为政府领导班子换届而中断。也就是说,义乌的班子不管怎么变更,都不会改变义乌经济发展规划。这一点,相对于一些地方习惯于“一个师傅一把尺”,政策缺乏连续性,规划天天做、计划经常变等只顾眼前利益的做法,有天壤地别。
“义乌传奇”诞生的背后,是政府善于在“有为”和“无为”之间找准自己的位置。对于市场这样一块“肥肉”,义乌政府的做法值得许多地方学习和借鉴。义乌政府的“有为”,体现在对市场发展的引领,对市场升级的推动上;而它的“无为”,则体现在政府主动放弃对国际小商品市场的直接管理,而是实行“管办分离”,由上市公司“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直接管理。就在这一“有为”和“无为”之间,义乌市场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正如“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金成明所说,“如果还是沿用政府办市场的老办法,义乌的市场,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好,更谈不上全球化、国际化。
“义乌传奇”诞生的背后,还有许许多多的原因。但是,归根到底,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四个字———“解放思想”。当然,义乌人的这种“解放思想”,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喊几句口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
记者:蒋星亮
刊于2008年3月21日《珠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