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08年>会展经济篇 正文

义乌文博会:做文化和商业的媒人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讲述人:郑向军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总负责人

  6月23日,记者在义乌国际会展中心,“抓到”了异常忙碌的郑向军。这位学中文出生的商人,身上还留有浓重的书卷气,听他说话,就像面对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永远逻辑缜密,且绝少出现不中用的套话。

  在他的带领下,自2006年起,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文博会)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包括文体用品、工艺美术、书画古玩等多种类文化产品,累计成交额接近50亿元。这个以“买文化”为理念的展会,俨然已成了国内文博会展中的领头羊。

  一把剪刀的故事买资源变成买文化

  上个月,第三届文博会落幕,有23位国家级、40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参加,别人的文博会,是圆珠笔、铅笔盒堆在一起卖,我们的呢?民间纸艺、民间泥塑、陶瓷漆器、刺绣挑花……我们的成交额是18.6亿元,我私下里了解过,这个数字在国内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原因很简单,义乌人从来不喜欢作秀的事。在我看来,这才应该是真正的文化产品,因为它的‘附加值’不可估量,也无法复制。

  之前也有很多记者采访我,说义乌小商品城的生意已经很火了,为什么还要办文博会?不瞒你说,我是被刺激了,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属于一种‘反击’。

  2004年,我陪一个德国客商去小商品城买五金用品,他一麻袋一麻袋地装剪刀,几乎没停过,我就问他:‘德国难道这么缺剪刀?’他就直截了当告诉我,因为这里的价格实在是太便宜了,就算他买去回炉重塑,还是能稳赚——‘换句话说,我就是来买资源的。’后来他又逛到一个买杯子的地方,这次德国人没有还价,甚至表示可以多加点钱,因为他对杯身上中国的传统漆画很感兴趣——‘郑,这里面有附加值。’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附加值’这个词,难道我们中国的文化产品,就只能是价格低廉的‘资源’?我们的文化产品里,就不能产生更多附加值?我们该怎样赚到老外口袋里的钱?那时候,我想到了博览会的形式——办一个最有‘文化附加值’的展会。

  据我所知,义乌文博会是目前国内唯一不在省会或沿海城市举办的文博会,它的竞争力在哪里?我想,除了文化附加值,‘效率’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我去过很多文博会,基本上就等于展示会,开了三天就是供大家参观,这没有意义。我们要的是文化产品的交易效果,如果要看展览,大家都去画廊好了。

  何福礼的故事让文化人摸到生意人的门道

  很多朋友跟我说,义乌文博会是匹黑马,我想,每个驯马师都会有一套独特的训练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竞争核心,我们也一样,在我看来,我们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做好了文化人和生意人当中的‘媒人’。

  我想讲个故事,我们义乌有个竹编大师叫何福礼,60多岁,北京故宫里展示的竹编工艺,80%都是他的作品,可就是这样一个出色的艺术家,他之前的生活却相当清贫,为什么?因为没人看到他的东西啊。2007年的文博会,我把他请来,给了他一个大展位,他把家里的那些家伙全搬来了——竹篮、竹盘、竹椅,结果呢?卖出了100多万元的利润,他自己也懵了。现在怎么样?他自己开了厂,每个月来订货的外商都要排队。

  这就是所谓的‘让文化人摸到生意人的门道’,很多艺术家的文化产品很出色,可大多数时候,他们只知道呆在自己的象牙塔里,因为他们不懂商业的东西。我们文博会所要做的,就是把他们请出来,为他们创造平台,甚至‘教’他们推销自己。让艺术家走向市场,我自认为我们做得很成功。

  反过来讲,我们也要‘让生意人沾染文化人的气质’,有一个画框厂,以前只是生产单纯的画框,去年的文博会上,他们遇到了几个民族木雕大师,大家一聊,觉得可以合作。今年呢?这个厂拿出来的全是刻着中国民族花纹的画框,价钱立刻翻了4倍,这就是真正的具有商业价值的文化产品。

  以后的故事要我们来写

  很多人都说义乌文博会‘搞大了’,可我觉得还远远不够,比如场地,今年因为参展商多,我们不得不增加露天商铺,还好现在已经在造新的场馆,估计后年能启用,那个时候,全世界的艺术家和商人全过来,都不怕没地方。

  未来的定位将如何?我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不过我现在脑子里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就是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多样性’这条路。事实证明,文博会举办三年来,包括青田石雕、龙泉宝剑、龙泉青瓷、东阳木雕等在内的浙江传统文化产品,是交易额增长最快,也是外商最感兴趣的,既然这样,我们何不抓住这个点,把它做强做大?

  在我的设想中,今后三年里,甚至可以做‘多民族’的概念,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工艺,我们要做的就是辛苦点,多跑跑,在文博会之前,去全国各地做足招商工作。你想想,如果到时候,全中国每个民族的文化瑰宝都能在义乌亮相,那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这里面又蕴藏着多么巨大的商业价值?

  而且我们也在考虑发展子项目,比如把一些电子、数码产品的展览放到文博会当中来,谁说我们中国的文化产品就一定比不上老外?我以前不信,将来更不信。”

  点评人:Malek(在义乌做了5年生意的叙利亚人)

  “文博会”

  是个很好的创意

  34岁的Malek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如果不是高鼻子和一头蓬松的卷发,你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已经在义乌做了5年生意的叙利亚人。

  刚开始来到义乌的时候,Malek只是做做一些买卖五金、文具的小生意,“就是这里批发一些,然后带到叙利亚卖。”2006年,第一届文博会举办的时候,Malek跟着朋友去了会场。“我看到许多剪纸画很漂亮,就花了十万元买了一些,没想到带回故乡的时候,被抢购一空,因为他们都很喜欢东方的艺术品。”

  剪纸画的甜头深深刺激了Malek。颇有生意头脑的他开始在文博会上吃进绣花、木雕甚至玉石等“中国宝贝”,然后拿到国外出售,他的生意半径,也从中东扩展到了欧美、新西兰等地。“这(文博会)是个很好的创意,明年,我在叙利亚的一些生意伙伴也会飞过来参加。”

  街访

  陈志刚(住在会展中心旁的居民)

  秦俊(参展商,主营雕刻印章)

  老任(文博会治安管理员)

  1、文博会举办了三年,你们感觉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陈志刚:一年比一年热闹,今年这届举办的时候,我在家附近碰到的,全是拎着大包小包的外国人。

  秦俊:看的人少了,真正交易的人多了,还有……文化气息浓了很多。

  老任:一届比一届累,人太多了,我还要帮他们搬东西。

  2、文博会有没有给你们带来经济上的变化?

  陈志刚:我自己倒没有,我朋友前年在附近开了个小饭店,每到文博会,店都要被挤破了。

  秦俊:从成交额来说,差不多每年增加30%左右。

  老任:工资稍稍涨了点。

  3、你觉得义乌文博会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陈志刚:现在展会上一些民族文化的东西很有特色,非常不错。

  秦俊:外商多,成交量大。

  老任:人多。

  记者:陈宇浩

  刊于2008年6月25日《今日早报》

  
编辑: 祝璐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