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体外贸需求未见明显好转的情况下,“全球小商品之都”浙江省义乌市再次交出了令人惊喜的外贸出口成绩单:2013年一季度,义乌市实现出口36.8亿美元,同比增长3.8倍。
推动义乌出口“倍增”的主导力量,是当地从去年8月试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后,推行了一系列支持义乌小商品出口的外贸政策。市场人士感到振奋之余,也在思考相关改革的后续影响,习惯了“以量取胜”的义乌模式怎样才能走出一条新路?
一辨:出口“倍增”是“注水”还是“回归”
义乌出口成倍增长现象,从去年四季度就开始了。2012年1—10月,义乌市累计出口同比增幅达到105.98%。今年1—3月,义乌市实现外贸出口36.8亿美元,其中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27.9亿美元,是出口增量的主力。
“市场采购,是义乌市根据推进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部署,在去年8月试行的新型贸易方式。”义乌商城集团总经理吴波成说。此前义乌沿用一般贸易的出口管理方式,由于小商品出口种类繁多,一个集装箱多达几十上百种,若按照一般贸易要求申报每一种货物并报检,现实中很难操作。很多外贸公司为逃避检查,经常做几单生意就换个公司名称,而且把注册地放在义乌境外。
2012年8月起,税务、海关、商检等部门开始制定试行市场采购贸易政策,如商检按照自检、验证、核查实施分类检验,可使80%左右的商品实现窗口审单放行。新政策试行一个月,义乌注册登记的外贸公司增加了1000多家,市场反应积极。然而,随着众多“义乌裔”外贸公司把注册地迁回义乌,一些外地城市出现了出口数据下降现象,有关义乌用外地出口额给自己“注水”的质疑也由此产生。
“义乌近期的外贸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回归,是真实出口市场的反映。”义乌市市长何美华说,前些年,义乌很多出口集装箱拉出去了,外贸数据都没统计在义乌,而是统计在贸易公司注册地城市。让义乌出口企业在义乌“落地”,无论对理顺外贸秩序,还是对激发企业积极性,都有利无弊。今年一季度,义乌海关实际监管出口集装箱增长了36.8%。
二辨:经久不衰的外贸活力从何而来
争议归争议,义乌市场的外贸活力一直是业内公认的。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全国出口增幅急剧下挫的2009年,义乌出口依然保持两位数增长。随后美债、欧债危机爆发,全球贸易形势起伏波动,义乌出口向好势头不变,增幅排全国前列。
这种活力跟义乌市场结构有很大关系。一方面,义乌出口以各类日用品为主,属于易耗生活必需品,消费需求始终比较旺盛。另一方面,义乌市场交易品种多、单品超过170万种,出口地较早实现了多元化、覆盖了215个国家和地区,“抗风险池”的功能越来越强化。
“义乌市场的经营主体是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好掉头,加上各级政府部门不断优化经营环境,也是义乌活力的重要源泉。”义乌市商务局副局长翁健平说,去年以来,浙江省及时制定了“拓市场、促外贸”工作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出口措施,义乌市场受益很大。如国税部门大力压缩出口退税程序,实现了从原来每月退一次变为每月内多次退税,企业财务成本大大压缩。
三辨: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有多远
尽管数据乐观,外需依旧乏力、成本持续上涨的压力,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依靠薄利多销取胜的义乌市场和多数外贸企业来说,转型始终是无法回避的话题。
何美华说,义乌市场转型的压力是比较大的,商品结构、市场主体的转型升级都迫在眉睫。商品结构调整主要是提升品质,市场主体转型既要引进高素质买家,也要培育引进专业的中间服务商,包括推广电子商务,实现线上线下虚实市场融合。
从去年开始,义乌东方之星控股集团联手银行、保险搭建了一个外贸采购服务平台,通过这个网上平台,外商可以收货验货再打尾款,国内卖家可以先从银行拿到贸易融资,目前已有3000多家供应商加入。
义乌市委书记李一飞说,今后一段时期,义乌要抓住推进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打造出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商业模式、贸易方式和政府服务,确保义乌市场持续繁荣发展。
刊于2013年4月24日新华网
记者:胡作华张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