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10年在南非举办的世足赛上,球迷用来加油大出风头的“呜呜祖拉”大喇叭吗?或是去年伦敦奥运会的吉祥物“文洛克”,以及种类繁多的奥运纪念徽章、T恤、旗帜等特种商品;这些商品都是来自浙江省中部的义乌。
三十年前,大陆刚脱离计划经济年代,迈向改革开放,地处“七山二水一分田”缺乏天然资源、土地贫瘠的义乌人,从挑担子“鸡毛换糖”(以当地生产的红糖换取鸡毛,再制作鸡毛毡子销售)起家,开始“以物易物”形成市场的雏形,在中国大陆率先下海经商。
后来进入现金现货交易,义乌开启了小商品市场,为行商、采购商供货,商品范围不断扩大,从拉链、袜子、服装、鞋类、饰品、文具、玩具、化妆品、箱包、小五金、工艺品等,各种日用消费品应有尽有,汇集成义乌小商品城,形成“永不落幕的广交会”。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随着商品种类不断增加,义乌小商品城范围持续扩大,形成以国际商贸城、宾王市场等市场为主,营业面积470万平方公尺、商铺7万多个、从业人员21万多人、日客流量21万人次,经营16个大类、4202个种类、3.3万个细类、170万个单品,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机构称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根据统计,2012年,义乌集贸市场总成交额达758.76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580.03亿元人民币。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也是大陆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之一,商品已出口到219个国家地区,年出口57万个标准货柜(TEU),外贸出口占65%;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数达3059家,居大陆县域之首,常驻外商超过1.3万人;联合国难民署、中共外交部等机构还在义乌设立采购信息中心,90个国家地区在小商品市场设立进口商品馆,形成在义乌“买全球货、卖全球货”的“万国博览城”。
为什么全世界的商人都来义乌采购?除了义乌的日用消费品高、中、低档货色齐全外,物美价廉,更让各地商人趋之若骛。义乌市委办公室副主任施文臻回忆,早年外国商人在义乌采购利润极大,平均人民币1元的商品,拿回美国可以卖到5美元、拿到欧洲更可卖到5欧元;
即使现在竞争激烈,人民币1元的商品,都还可以卖到1美元与1欧元,老外因此发财的比比皆是。
近年来欧美经济不景气,俄罗斯、印度等“金砖国家”,以及中东、中南美洲地区,反而成为义乌小商品出口的新支点。去年上半年,义乌出口国家前三名分别是:印度、埃及和伊朗;难怪如今在义乌经常可以看到戴着头巾的穆斯林或印度人,街上常见阿拉伯文的商店招牌
,也就不足为奇了。
刊于2013年11月12日台湾《经济日报》
记者胡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