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是党在基层的执政骨干,担负着带领广大农民奔小康的历史重任,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也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农村的改革发展与稳定。
近些年,义乌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老乡镇”,他们心系群众,扎根基层,一心为民谋福利,深得群众拥护和好评。为此,本网记者特意走访义乌,寻访这些老乡镇的足迹,讲述“老乡镇”们与群众鱼水深情从何而来的故事……
对村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种枣能手
楼秀球,义乌城西街道夏楼村的一位“老乡镇”,也是该村的种枣能手。
初次见面,年龄和外貌上的差异,让我不敢相信眼前这位两鬓斑白,皮肤黝黑的“老人”只有56岁。身穿一件朴素衬衫,脚下一双铺满泥巴的拖鞋,典型的一位农民形象,任谁也想不到,他还是一名退居二线的街道干部。
楼秀球是土生土长的夏楼村人。据他回忆,早在儿时,枣子就已经是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枣子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受人追捧了。如何让村民重拾对枣子的热情,以及带动村民通过种枣来改善生活水平,成了楼秀球心头的一件大事。
“小的时候我就在想,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让整个村民都吃上我种的枣子。”楼秀球告诉记者。
凭着一股干劲,现如今,退居二线的楼秀球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种植枣树上来。2006年,他成立了华秀枣类研究所。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学习,现在他的果园面积已达100余亩,其中,枣林面积有70多亩,品种也近80个,还于2010年挂牌成立了“枣博园”。除了枣树外,里面还种植了桃子、杏子、柿子、杨梅、柑橘等,果园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观光科普园林,还是金华及义乌多所学校的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
“我种枣树不图自己能挣多少钱,我只想通过种枣树来带动村民一起走向发家致富的道路。你们现在可以看看,随着我的果园逐渐的壮大,越来越多的村民来我这里学习种枣技术,还有很多人特意大老远跑来买我的枣树。”楼秀球说。
在夏楼村,楼秀球和他的枣类研究所现如今已经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了,而他的名气也传到了外省。除了本村当地人之外,前来拜访参观楼秀球的人,还有的是从湖南、四川等地赶来,不只是上门取经,订货洽谈,还有很多人当场就买下他种的枣树。
而对于那些上门请教或者电话咨询和枣树相关事宜的村民们,楼秀球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有时还亲自跑到地里去指导。学到了知识,村民们自己种植枣树的效益也越来越好。“我不仅要带动本村,还要带动本市以及周边县市的经济发展”。楼秀球信心满满的告诉记者。
曾有人告诉楼秀球,你的种枣技术也要有所保留,不要全部都和别人说。可在楼秀球看来,这些完全没有必要。“我种枣就是要服务群众的,只要他们学到了,对他们有帮助,技术不技术的我都不在乎。”楼秀球坦言。
对与楼秀球自己的种枣本领,他从来都不掖着藏着,看到村民和村子发展的越来越好,他的心里滋味已经“甜”过了枣子。在楼秀球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到枣农的行业中。从苗木的销售情况来看,去年至少增加了100多户枣树种植户,总种植面积有五六千亩,枣子的品种也多达80多种。
楼秀球对枣子的执着,影响了大部分的夏楼村村民,也让夏楼村的村民们重拾起对枣子的情缘。但楼秀球自己却认为,自己的成功离不开村民的鼓励和支持,也离不开他们对自己的信任。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一起来重视和发展枣业,才能让枣子重拾辉煌。
在义乌,还有很多退居二线的老干部,老乡镇,他们一心为民,把自己的所学所想全都传授给了村民。而在义乌苏溪镇殿下村,还有这样一位退休老干部,他把乡镇干部的情感,信仰,立场,醒悟,思考以及心路历程和成长轨迹通过日记的形式一一记录了下来。不仅显示的是一个时代,更显示一个人群的普遍状态。
用日记记录点滴,身系群众的老党员
离开夏楼村,记者又来到位于义乌苏溪镇的殿下村,在这里,只要一提到楼森这个名字,村民们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哦,你们是来找楼书记的呀。”
虽然现年已是86岁高龄,但楼老先生眼不花耳不聋,就连牙齿都一颗没掉。曾任学校校长、下骆宅公社副书记、社长、代理书记……几十年来,写日记的习惯他从来没有间断过,每一次职位的轮换,他都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了自己当时的职责以及他做群众工作的一些心得与体会,有对照的为群众服务。
直到退休为止,楼森一共写了25本笔记。而担任过这么多职务的他,只要一谈到干部和群众的关系,马上就变得严肃认真起来。“走群众路线,你就必须要真真正正的走到群众中去。你只有真心实意地去关心群众,他们才会信任你,不能总是纸上谈兵。”
翻看楼森的日记的时候,记者发现了这样一篇文章。他写道:“11月30日,星期六,晴。烈属陈福(瞎子)家自留地的麦子还未种,社员们忙于参加集体的收种顾不上,她心里很急。我就主动帮她到队里借来耕牛犁,从翻耕到做畦、挑肥、播仔等全部活都包了下来。陈福感激不已,煮了几只鸡蛋,凉了又搞暖,一定要我吃。我再三拒绝没有吃。因为她的丈夫为革命英勇地牺牲,留下三个女儿都还年少,我给她帮点忙完全是应该的。”虽然只简短的百来字,但我们却看到了楼森对百姓的那份真情实感。
为了能真正走进群众中去,当年的楼森总是起早贪黑,不磨破几双鞋他誓不罢休。“融入群众,不是说你住几次村民家,问候几句关心话就可以草草了事的。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坚持,当年负责了哪些村子,不是说你几天去一次的问题,而是你一天去几次的问题。白天要和村民了解情况,帮他们一起劳动。晚上要到生产队里帮忙,你不磨破几双鞋怎么能深得民心!”楼森回忆道。
在义乌有一个习俗,每到元宵节,都会举行迎龙灯活动。龙灯,龙抬头意味着一年的好兆头。而在当年的文革时期,为了反对封建迷信,迎龙灯这个习俗曾一度被禁止。为此,楼森等多名干部来到村中,苦口婆心的开导当地群众。想要五谷丰登,是要通过劳动换取,而不是龙王的保有。“在当年,村民的思想非常顽固,所以为了能让大家走到正路上来,我们也是费了一番苦心。但在这个过程当中,身为干部,你就必须要有耐心,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直到开通他们的思想为止。”
楼森告诉记者,只有自己到群众中去,才感觉到踏实。和群众家同吃、同住、同劳动,群众有困难了都会想到自己,哪怕是吃饭的时候,都会有群众过来一起唠家常,就像一家人一样。一年下来,如果各个村民的名字都叫得出来,那你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干部。
“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也是老百姓。我既然是从群众中来的,那我就必须要到群众中去。和群众相处,就一定要放下架子。现如今的干部,一年到头,很多群众竟然还不知道有这样一位干部,说明他们和群众接触的太少了,怎么能做好群众工作?百姓意见越大,才越要到群众中去,有了他们对你的信任,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干部工作干得好,群众自然给与强烈的支持。在义乌,除了像楼秀球,楼森这样退居二线或者已经退休的老乡镇外,还有很多依然奋战在一些的好干部。在城西街道的七一村,就有这样一位村党委书记,虽然年过半百,却依然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带领村民走向致富路。
身兼重任,一个“为民好书记”的使命
来到城西街道的七一村,我们见到了这位精神头十足的村党委书记,何德兴。
何德兴不仅是义乌市农村基层组织的老先进,这些年来,他还先后被评为浙江省为民好书记、浙江省首届新农村建设优秀带头人金牛奖、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以及浙江省劳动模范。
而他获得这么多荣誉,并不是徒有其名,他是用实打实的行动赢得了群众对他的信任。
在七一村农业生态园内,可以看到该生态园划分为藕博园观赏区、规模塑料大棚种植区、垂钓餐饮休闲观光区、安徽灵璧石观赏区、瓜果基地采摘区等5个功能区。何德兴说,现在的生态园已初具规模,目前正在启动田藕种植项目,共有150亩,其中已经改造完50亩,另有100亩正在改造中,预计在今年8月就可完工。
何德兴告诉记者,只有带着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他们才会信任你。因此,让村民过上富裕的生活,便成为何德兴最大的心愿。
在七一村,有70%村民在外经商,10%是种植大户。为让在外经商的农民安心,村里统一进行了土地流转,实现了农田规模经营,兴建了占地500亩集科研生产、生态休闲、游览观光于一体的七一村农业生态园。
自1997年上任至今,何德兴将老百姓的人均收入从3700元提高到了如今的36000元,整整翻了十倍,而且还让全村480户村民80%以上都住上了新房。不仅如此,在何德兴和村班子成员的带领下,七一村还通过引导村民改变种植模式、“村企共建”开展来料加工、建综合市场和旧村改造等,生意红火的农贸市场不仅产生了相当可观的收益,还带动了周边地块的商业价值。
这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实事,都反映出了何德兴心系群众的那份真情实感。不过在这条成功的道路上,他走的并不顺畅。
在当年的旧村改造当中,何德兴也遇到了许多困难。“那时候拆除老房,对于一些思想比较陈旧的农民来说,是难上加难上。尤其是一些年纪大的村民,他们经历了自己的建房,如果在他面前直接拆掉,他可能会接受不了。”何德兴回忆道。为此,他走遍了每户农家,挨家挨户的进行开导。直到第一期的改造完成,村民看到了改造好的居住条件,村民的观念才逐步的改善起来。
但村民的心里还是有很多的疑问?旧村改造的启动,领导班子能否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而那些好的土地,好的位置,会不会先让干部先建,然后才轮到百姓。牵扯到的大部分资金又会如何运用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等着何德兴用实际行动来证明。
于是,何德兴当时对百姓承诺,一定要先让90%以上的村民都住上新房,然后再来安排村两委干部。为了兑现承诺,何德兴至今也没有在村子里为自己的父母修建一座新房,这也是他感觉最对不起父母的地方。
在第二期的旧村改造完成交付的时候,何德兴的父亲生病住院,而这位老人家最大的愿望,就是想住一次新房。但是如果在这时候为自己修建新房,何德兴感觉无法给村民一个交代。于是他向自己的父亲撒了一个谎,他告诉父亲新房已经分来了,只要父亲能安心养病,出院后就可以住上新房子。可惜命运多舛,何德兴的父亲住院后的第十三天就去世了,这也给何德兴留下了人生最大的遗憾。
为此,何德兴也不知如何向自己的母亲交代,直到现在,他的母亲都不敢过清明节。只要一到清明节,何德兴的母亲都会含泪抱怨何德兴的不孝,而何德兴也只能暗自流泪。“就是因为这件事,我就决心一定要把旧村改造坚持到底,不仅为了我的母亲还能住上新房,也要让全村所有的百姓都住上新房,这也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心愿了。”何德兴说道。
如今的七一村村民和谐、生活富裕、文明祥和。面对百姓的称赞与盼望,何德兴从来没有松懈过,他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群众选我当村干部,那我就要为群众奉献自己。如果村民遇到了困难,我必须要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每当我看到他们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那我就真的打心眼里高兴,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付出全都值得!”
在义乌,还有很多像楼秀球,楼森,何德兴这样的老干部、老党员、老乡镇。他们把自己的一生奉献在了带领村民走向致富的道路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为义乌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老乡镇的精神不仅值得我们称赞,更需要年轻一辈人的传承。
刊于2014年6月19日人民网
记者:汪晓波郭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