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14年>和谐发展 正文

义乌“幸福第一村”是这样绘成的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三年前,来自韩国的艺术家郑允盛把家搬到了何斯路村。“当我第一次踏进这个村庄,就被这里的好山好水好环境给迷住了。”说起村里的居住环境,郑允盛赞不绝口。

  在距离义乌2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何斯路的村庄,虽然村子不大,只有370户人家,而且地处大山之中,相对偏僻,可许多在义乌经商的外国人纷纷把家安在了这里,他们来自俄罗斯、乌克兰、韩国、马来西亚等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却共同爱上了这个小山村。

  除了环境美,让他们动心的,还是这个山村邻里间浓浓的暖意。这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和道德感的美丽乡村。

  青山绿水好生态

  一大早,90多岁的何关兴就拎着一绿一白两只垃圾袋出了门。绿色的是厨余垃圾袋,何关兴想都没想,直接扔进绿色垃圾桶中,白色的是其他垃圾,丢进黄色垃圾桶。“会腐烂的扔黄色垃圾桶,不会腐烂的扔绿色垃圾桶,我现在分得很清!”何关兴自豪地表示。

  在何斯路,对于垃圾分类,村民们已经习以为常,而这种严格的垃圾分类,在大都市的许多社区也不是常态。“现如今村里的环境能搞得这么好,垃圾分类功不可没。”村民何兰对哪个垃圾桶该放哪种垃圾已经熟记于心,“这个木框子是放可回收垃圾的,塑料桶是放不可回收垃圾的,厨房间还有一个桶,是专门放厨余垃圾的。”

  偌大的村庄,除了路旁偶尔飘落的几片树叶外,很难得看见路面上有垃圾的存在。据介绍,整个村庄只有两个清洁工负责维护,能达到这样的整洁度,村民的素质之高可想而知。

  “以前,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穷山村,窄窄的黄泥路,破旧的农舍,哪像现在这么漂亮。”谈起何斯路村的变化,陈芯芯深有感触。

  七年前,陈芯芯嫁到何斯路村,当时朋友们都劝她,哪里不好嫁,非要嫁到这么个山里。而现在,陈芯芯的朋友只能“羡慕、嫉妒和恨”她的生活。

  村口古朴的水车凉亭,村中片片的红花绿草,洁净的村道两边既有因势而就、鳞次栉比的现代洋房,也有错落有致、青瓦白墙的传统民居,白墙上绘满反映村史和乡贤的画作,犹如置身于一幅田园山水画中。

  而六年前,何斯路只是义乌的一个穷山村。2008年,是何斯路巨大转变的开始,这一年,何斯路人迎来了新的村委主任——何允辉。

  为了打造“义乌幸福第一村”这个品牌,何斯路村在旧村改造中,坚持保护与改造相结合,并聘请浙江大学专家进行规划。对无法改造的建筑拆除、搬迁,由村里统一设计施工图纸,提倡以徽派风格为基调。村集体支持对明代古村落、连片旧房200余间进行维修保护。“何斯路村的农房改造没占用一分农田,所有新建的楼房都是原址改建。不论是对墙体庭院的美化、还是对道路景点的亮化,都以村庄原生态建设为原则,注重对古民居的修缮保护,以及对乡俗文化的挖掘和弘扬,力争做到一户一景。”何允辉说。

  乡村旅游“狂想曲”

  “新农村建设不能只停留在漂亮整洁这一层面,目前致富是关键。”为了发展村里的经济,何斯路成立了一个休闲农业合作社,创设了何斯路公司,并创造性地将村民手中的生态资源变成股份,使每一位村民都成为公司股东,以公司化运作方式盘活村集体资产和村民手中的生态资源。

  在何斯路村,家家户户都会酿酒,酿酒的工艺是何氏家族自古流传下来的,据说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以前村民酿酒都是自家食用,自从2008年村里开始对外举办何氏家族酿曲酒节后,酒值钱了,村民的酿酒的热情也越来越高。“现在就光办酒节那一天,可能农民净利润也超过200万元。”何允辉说。

  与此同时,村里还开始种植薰衣草,到了6月花开的季节,据村里统计,最高峰时一天的游客接待量达到一万人次,门票一项的收入就相当可观。

  随着薰衣草面积种植的不断扩大,何斯路的一部分村民开始以上班的形式来参与薰衣草日常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何京炉,没想到晚年成了村里的一名“上班族”。“我的工作就是销售薰衣草,每束花10元,按月领工资2100元。”何京炉说,“其实我们村里的每个村民都是村企业的员工。每人每月可以发到170元。加上老年人享受国家政策,每人也可拿到100元。因此,我们晚年的生活基本不用发愁。”

  “因为我们的好山好水,村里引进了不少项目,那些原本只能守着自家田地的村民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了。”何允辉告诉导报记者,现在园内的工作人员有40多个,多的时候达到过80人。以一天100元工资计算,一天的人工成本就要4000元到8000元。

  在志成湖边的一幢三层小洋房里,63岁的刘美菊经营着自家的“食品店”。在何斯路村还是穷山村时,她就在自家的旧房子里做着小店生意,但小店的收入根本负担不起家里四个孩子的学费。

  “现在生意比以前好了不知道多少倍。”说起现如今的生活,刘美菊一脸的笑意。

  刘美菊还有一手好厨艺,村里不少人都是吃着她的“阿婆馄饨”长大的,现在,不少来何斯路的游客都会慕名前来吃碗“阿婆馄饨”。“每逢节假日,只有提前预约才能吃到馄饨,生意最好的一天,10元一碗的馄饨就卖掉了200多碗。”

  隔着志成湖,在刘美菊的对面,集住宿、餐饮、会务于一身的斯路何庄已经于5月份建成开业。

  虽然开业不久,房价直逼义乌市区四星级宾馆,可几乎每个周末房间都会被预订一空。

  今天的何斯路村,与其说是一个村庄,倒不如说更像一个矗立于田野之上的企业——村庄成立了“何斯路公司”,旗下的何斯路农民会所,集餐饮、住宿、会务、农副产品贸易于一体;何斯路村生态旅游开发中心,则是何斯路村的龙头企业。其他还有义乌市草根休闲农业专业合作社、何斯路游客接待中心、香薰实业等等,所有这些公司都有法人负责。

  因此,村里的农民,也自然成了一群像何京炉一样上班下班的工人,摘花的、管护的、收门票的、经营农乐餐的……“就以何斯路村生态旅游开发中心为例,这是一家总投入为2600万元的股份制企业,其中25%的股份以村民的土地山水入股,每个村民都是中心的股东,其他75%股份由广大村民及在村外发展的成功人士认购。”何允辉解释说。

  经过5年努力,何斯路不仅一跃成为闻名金华市内外的特色生态文化村、旅游观光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更是暴增了4.9倍,村集体资产则由2008年的亏损10多万元变为2013年的8000多万元。

  不仅要有面子,还要有里子

  在何斯路,美丽不仅仅只是优美的环境、乐居的生活,何斯路人淳朴、善良、热心的性子,让这里的美丽更具内涵。

  75岁的退休教师何樟根,是何斯路村老年大学校长,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负责记录村功德银行流水账。

  在“功德银行”册子里,记载着村里352位户主的姓名,每个名字对应一个账号。每页的页眉上记录着户主的姓名、职业、出生年月、家庭账号和联系电话,页面上则记录着每个家庭成员做过的好事:帮助困难户、为盲人引路、义务清扫垃圾、义务服务村集体活动等,不拘大小,一一在册。

  “功德银行”是何斯路村自2008年起实施的一项特色举措,源于西方一些国家“时间银行”的概念。“不过两者有很大不同,他们是主张助人者在提供无偿服务后,自己有需要时可以从‘银行’支取他人的帮助,我们则是鼓励村民将功德存入‘银行’,在全村倡导奉献和互助的风气。”何允辉说,他希望有一天,人们看到“功德银行账本”就等同看到何斯路村的村史,让每个村民大大小小的功德成为这里独有的印记。

  一个村庄要进步,必然需要村民道德素质的提升,这是何允辉设立“功德银行”的初衷。他说:“我们不要求村民非得捐多少钱,或者做多么轰动的好事,只要你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张一张嘴,伸一伸手,这便是功德。”

  自2008年何斯路村建立“功德银行”以来,记录在册的好人好事多达8900多件,村民们助人为乐蔚然成风。

  在“功德银行”的册子里,导报记者看到,年近八旬的原村支书何京炉,坚持每天清扫村里一条大路,在他的影响下,全村人再也不乱扔垃圾了,偌大的一个村子只需两名保洁员。

  63岁的何文新是一名退休教师,不仅积极为文化旅游节义务工作4天,还关爱残疾人何关荣。去年,何关荣不小心摔伤了腿,何文新夫妇及时送去饭菜和点心,并帮他把破了的门修好。赶上晴好天气,他们还给何关荣晒被褥,洗脚洗澡……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村95%以上的人都做过好事。不少村民表示,“功德银行”建立后,家庭邻里和睦了,做好事的人多了,整个村子就像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很多做好事的人不愿留名,册子上记录的好人好事大概只占实际数量的1/6。”

  “远亲不如近邻,我们在这里得到过大家的帮助,村里互帮互助的氛围让人觉得生活很舒心。”郑允盛告诉记者。

  刊于2014年7月1日《市场导报》

  记者何颖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