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后乐村一角。
中国义乌网11月25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金烨 盛庆乐 )昨日(11月24日),记者到义乌廿三里街道后乐村采访,正巧碰上陈洪才家整理家具,床、餐桌、沙发等红木家具摆满一屋。今年75岁的陈洪才说,改革开放40年,他们后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如今的生活富足,家家户户住上新房,有的盖起了别墅,心里美滋滋的。村民个个竖起大拇指,夸赞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党的富民政策好。
旧村改造前后乐村村民居住的房子。
翻开《后乐村志》,一幅后乐村古今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上世纪70年代,后乐村以农业为主,人均只有0.49亩土地,由于人多地少,又无山河湖泊等其他资源可开发,历史上的后乐一直处于“水深齐颈”的生存状态。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放开多种经营。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引领下,后乐村通过长期奋斗尽力拼搏,农业劳动力比例不断下降,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不断上升,从原来贫穷落后的农业村,逐渐转变为“草鞋村”“鸡毛换糖村”,继而审时度势,转变为“小商品经营村”,进而又发展为“先进工业村”。通过不断进取,后乐村终于成为域内有名的“亿元村”,从此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最近建好的后乐村农民别墅。 经济条件有了良好的改善,农民们对原来简陋的住房条件已不再满足,于是,拆旧建新的旧村改造理念应运而生。2013年2月,后乐村旧村改造工程礼炮声响起。经过旧村改造,如今后乐村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有的还盖起了别墅。据村支部书记陈普昌介绍,村里在完成旧村改造的基础上还将进一步增加绿地公园、文化礼堂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一个更加美好、富裕、文明、和谐的后乐将呈现在人们眼前。 后乐人住房的“化茧成蝶”,是义乌农村住房实现大变迁的一个缩影。岁月悠悠,通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义乌人与贫穷抗争,为生存奋斗,农村住房条件大大改善,很多农民都富裕起来,告别土坯房盖起了小洋楼,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翻开《后乐村志》,一幅后乐村古今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上世纪70年代,后乐村以农业为主,人均只有0.49亩土地,由于人多地少,又无山河湖泊等其他资源可开发,历史上的后乐一直处于“水深齐颈”的生存状态。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放开多种经营。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引领下,后乐村通过长期奋斗尽力拼搏,农业劳动力比例不断下降,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不断上升,从原来贫穷落后的农业村,逐渐转变为“草鞋村”“鸡毛换糖村”,继而审时度势,转变为“小商品经营村”,进而又发展为“先进工业村”。通过不断进取,后乐村终于成为域内有名的“亿元村”,从此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最近建好的后乐村农民别墅。
经济条件有了良好的改善,农民们对原来简陋的住房条件已不再满足,于是,拆旧建新的旧村改造理念应运而生。2013年2月,后乐村旧村改造工程礼炮声响起。经过旧村改造,如今后乐村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有的还盖起了别墅。据村支部书记陈普昌介绍,村里在完成旧村改造的基础上还将进一步增加绿地公园、文化礼堂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一个更加美好、富裕、文明、和谐的后乐将呈现在人们眼前。
后乐人住房的“化茧成蝶”,是义乌农村住房实现大变迁的一个缩影。岁月悠悠,通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义乌人与贫穷抗争,为生存奋斗,农村住房条件大大改善,很多农民都富裕起来,告别土坯房盖起了小洋楼,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专题】风云激荡 活力义乌——中国义乌网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报道
义乌:冬日暖阳火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