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1月27日讯(记者 龚书弘 通讯员 刘哲 编辑 童晓)这几天,义乌大陈的蒋永棣十分高兴,他的酒厂刚获评为“浙江省名特优食品作坊”。这意味着,自己经营几十年的酒厂小作坊再次迎来华丽转身,终于可以撸起袖子大干一番了。这也是义乌在破解传统食品小作坊监管难题上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卷。
制作、生产、包装……在“隐秘”的食品生产、加工等环节面前,特别是一些从事传统食品生产加工的小作坊,食品安全让消费者新生疑窦。而如今在义乌,小作坊正朝着正规、有序的方向稳步发展。从整洁宽敞的厂房到标准化生产车间,人们对小作坊有了全新认识,曾经处在监管“真空”的小作坊,开始晒在“阳光”下。
小作坊变身“正规军”
“义乌小茅台”迎来华丽转身
大陈高粱烧,在义乌可谓是家喻户晓。
据了解,早在清朝时期,当地就有酿酒的农民家庭作坊,主要分布在东塘村、宦塘村一带。由于采用传统工艺,酿造出来的高粱烧酒味醇厚、口感清香,深受义乌及邻近县市消费者的喜爱。而东塘高粱烧更是被列入了义乌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蒋永棣是大陈镇宦塘村人,出生在酿酒世家,祖祖辈辈靠这一手艺谋生,至今已有200年历史。而蒋永棣从13岁开始就跟随父辈走村串户,给老百姓酿造高粱烧。“想要酿造出口感醇正的高粱烧,关键是水质和高粱。”酿酒以来,蒋永棣坚持用本地高粱作原料,选用当地勾嵊山、道人峰的两股清泉水。其特有的自然环境,独特的传统工艺,使得酿造出来的高粱烧晶莹醇厚、香气四溢,被誉为“义乌小茅台”。
一直以来,尽管大陈高粱烧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但由于这些白酒采用传统工艺生产,且以家庭小作坊为主,“多、小、散”的特点决定了其难以达到食品生产许可标准,也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一些规模较大的酒坊也因行业政策限制等原因,未能取得生产许可,无法实现合法的规模化生产。
蒋永棣说,他家每年酿造高粱烧3万斤以上,因行业政策限制,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全靠亲戚朋友的介绍销售,因此销量有限。
2015年,国家放宽了食品小作坊生产许可审批。得知这一消息后,蒋永棣第一时间向义乌市市场监管部门提出申请。“审批食品小作坊证要求很严,周围50米内不得有污染源,经营场所必须达到100平方米。”蒋永棣最终选择离家5公里外的一处小山坡,作为酿酒的生产场地。
经过更新改造后,金华、义乌两地市场监管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对蒋永棣家酿造的高粱烧进行抽样检测,结果显示,高粱烧含有的甲醇、酒精度、甜蜜素、铅等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2016年2月,蒋永棣酒厂正式获批,成为金华市首家食品小作坊。为了打响自己的品牌,蒋永棣又注册了“蒋记土烧”商标。
“以前就是一个家庭作坊,环境、设备等各方面都跟不上,现在就完全不同了。”蒋永棣说,有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和商标,自家酒厂的高粱烧销量明显上升,“11月13日被认定为‘浙江省名特优食品作坊’,又给我带来了更大动力,争取生产出更多品质上佳的让人放心喝的高粱烧。”
破解传统食品监管难点
义乌狠抓食品小作坊规范提升
一提起食品小作坊,很多人脑海中就会浮现“脏”“乱”“差”的印象。的确,不少小作坊因条件限制,缺乏监管又难以保证质量,是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高危区域和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地带。
事实上,食品小作坊一直都是义乌市场监管部门的重点监管领域,但由于此前对食品小作坊许可的各项规定和操作程序,标准高、要求严、内容复杂,部分要求甚至严于食品生产企业,导致小作坊申请许可和日常监管困难重重。
针对高粱烧加工作坊“规模小、分布散、监管难”的问题,为鼓励和扶持酿酒产业,将这一传统产业做大做强,2015年,大陈市场监管所就开始对辖区内食品小作坊进行调研,重点排摸高粱烧小作坊,确定了一批符合传统工艺、卫生达标、白酒质量有保证的小作坊作为批证对象,不达标的小作坊要求取缔或者不准对外销售。
“针对重点扶持的批证小作坊,监管人员从选址要求、布局流程、加工工艺、人员配备等进行全程监督指导,目前大陈镇范围内已有4家白酒小作坊获批。”大陈市场监管所副所长何俊华说,该所还持续对这些小作坊进行抽检,同时重点整治非法勾兑、违法添加、塑化剂超标等问题。
为了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义乌市市场监管局按照符合实际生产要求的高标准、规范化食品小作坊建设标准,全面实施食品小作坊整体提升计划。据了解,通过多轮整治,目前义乌已经基本扭转了原来食品小作坊行业存在的场所不卫生、管理不规范、食品不安全的局面,初步呈现硬件条件标准化、内部管理规范化、行业发展集约化的良好态势。
据统计,义乌登记在册的持证小作坊共有295家。义乌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监管部门将根据地域特色产业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提高食品小作坊的生产经营条件,引导其转变为食品生产企业,同时从流通、餐饮环节倒逼规范,合力推进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整规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企业诚信、舆论监督的作用,适时召开座谈、调研,探讨食品监管工作的经验、思路;宣传食品行业法律法规、食品标准,提高企业和民众对食品质量安全认识,提升行业形象;广泛发动食品安全协管员、广大群众、社会媒体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确保食品安全、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