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一个位于浙江省中部的县级市,被称为“全国小商品”集散中心。然而,义乌不仅仅为国内人们所熟知,在全球范围内,这座建立在市场上的城市也一直为外国商人们所津津乐道。
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盛秋平告诉记者,义乌市目前实有人口已经突破了200万,其中74万为本市人口,外来人口达到143.3万人,常驻外商1.3万。10月21日-25日在义乌举办的第22届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中,开幕式当天进馆人数达到了4.5万人,比去年增长了80%。每年的义博会预计要接待50万外国客商和1500万国内参展商,并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正如盛秋平所言,这个甚至被称为“全球小商品之城”的义乌市,没有港口没有码头,然而从这里生产出来的商品却以星火燎原之势遍布全球,走在义乌的街头上,随处可见从各个国家前来进行交易的商贩。这个小城是如何莫名其妙地“火”起来的呢?随着消费市场的变化,它自身又在做出哪些改变?
出口逆势增长
在全国及国际贸易萎缩背景下,今年1-9月义乌市依然实现了842亿的出口,增长4.8%。
义乌在2011年3月份被国务院批为全国唯一的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实验区,改革经历五年,自去年正式落地。在义乌市场600万平方米内采购的商品,免征税、免退税、实施快速通关机制。
这一措施实施之后,5年以来义乌的外贸保持了高速的增长,作为一个县级市,义乌市外贸出口成绩单十分抢眼:去年出口达到了33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3%,占浙江省出口额的12%,约占全国出口额的1.48%。特别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去年出口了1082亿元,增长了46%。
盛秋平介绍道,义乌小商品经过30多年的集聚,原来相当于“买全国,卖全国”。随着义乌的进一步对外开放,特别是在2011年被评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实验区以后,义乌市场就向国际开放了,现在正在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的方向迈进。
今年1-9月,在全国乃至国际贸易萎缩的背景下,义乌市依然实现了842亿元的出口,增长了4.8%。与此同时,义乌一大批平台完成了落地,义乌机场成为了国际开放机场;2014年从义乌出发横跨亚欧的“义新欧”铁路开通,今年2月又开通了开往伊朗的义乌-德黑兰货运班列;同时还有航空口岸和铁路口岸的逐步开放,增强了义乌的物流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出口额中,60%以上的增长来自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市场,比如中东、非洲、欧洲等地。
另外,当地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给很多没有能力做大规模出口的小商户创造了机会。据义乌市副市长贺少军称,义乌去年电商的交易额达1000多亿元,目前注册地在义乌的账户数超过了24万家,快递日均出货达250万件,其中国际快递60万件。
升级版“义乌模式”
稳定出口,加大进口,打造义乌市场新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义乌贸易中,外贸比例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如果说过去几年的进出口增长主要靠改革红利,那么今年乃至以后的目标靠什么实现呢?在全国进出口贸易呈下滑趋势的背景下,“义乌模式”能一直保持增长吗?
义乌市副市长贺少军表示,今年的目标是在稳定出口的同时培育进口,“义乌贸易95%以上都是出口,所以想要利用市场的优势培育进口”。他提出,除了举办相关的博览会之外,义乌还需要继续改善物流和服务。
“去年可以算是进口的元年,今年预计会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增长速度将会在20%以上。”因此,“一方面要稳定出口,另一方面要加大进口的力度,打造义乌市场新的核心竞争力。”义乌市商务局局长王碧荣说,进口的蛋糕很大,希望能抢到这块蛋糕。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唐韶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义乌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城,在过去更多的是专注于外贸的订单,但是对消费者的研究是不够的;另外一方面,对品牌的打造也不够。如果义乌从整个升级转型来讲,一个要致力于专门对消费者的研究,另一方面,要着力对品牌进行打造。义乌的生产能力没有问题,那么接下来的重点是在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的提升上。做好这些加上一直以来义乌小商品的高性价比,它的优势还是能够得到继续发挥的。”
王碧荣也认为,增强义乌商品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继续推动品牌建设和创新设计,让企业拥有自主品牌,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他表示,目前义乌的自主品牌增长明显,但比例仍然不高,仅为30%左右。
“今年国际形势很不好,再加上人力成本还在上升,转型升级也还需要时间。另外,电子商务也在冲击线下的贸易。”贺少军坦言,转型升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政府和企业都需要在品牌和创意设计上更多发力。
谈到义乌商品的品牌端发力,义乌市委书记盛秋平用了四个字回答记者:“浙江制造。”
“这次是国家质检总局跟省政府围绕质检的产品转型升级,设立了比国家标准更严的一个标准。让浙江的整个设计、产品质量的标准能够逐渐向中高端转型,这是我们重要的方向,所以我们邀请了熟悉行业品牌的众多专家、经济学家,请他们替浙江制造把脉。”盛秋平说。
内贸电商发力
义乌现在已经开始研究内贸市场,并开始有意识地内贸、外贸市场两手同时抓。
从出口总量上看,义乌市的传统外贸出口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近几年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义乌市的内贸数据也增色不少,政府及企业也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起国内这片广阔市场。
唐韶娟告诉记者:“义乌商品非常之丰富,有26大类、180个单品,但是在过去的那些年由于众多原因商户更加注重国外的订单。随着近几年我国人均GDP不断的提高,我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逐年地提升,消费也在不断升级,其实我国的国民购买力是非常强的,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大家走出国门去进行采购。义乌方面现在已经开始研究内贸市场,并开始有意识地内贸、外贸两手同时抓,下一步仍需要他们将商品性价比做到极致。”
记者从义乌市商务局获悉,今年前三季度义乌市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225亿元,同比增长21.6%,日均成交4.5亿元。国内快递日均250万件,同比增长68%;跨境快递日均超60万件,同比增长50%。
义乌市商务局介绍,义乌市将继续大力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目前,义乌企业已设海外仓17家,面积达5万平方米。近年来,义乌市着力打造高质量的电子商务集聚平台,包括40个网店村、3个淘宝镇和26个电商园区,电商园区建筑面积达150万平方米。
在浙江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曹荣庆看来,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是义乌市积极推进“电商换市”战略的成果,也为义乌市场主动转型找到了一条有效路径。
“然而,目前义乌市电子商务还存在同质化竞争加剧、缺乏大电商平台和高端电商人才紧缺等问题。因此,义乌电商要在增强产品特色方面下功夫,推出一批有义乌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电商产品,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义乌市相关部门也要及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引进一批大电商平台到义乌落户,吸引更多的高端电商人才到义乌创业,共同助推义乌电子商务转型升级。”曹荣庆说。
走在义乌国际小商品贸易城中,记者发现大多数店铺都已经开展了线上业务,或入驻大型电商平台、或自己搭建线上商城。外贸商城中的商户大多是以“夫妻档”为主,“前店后厂”成为如今外贸商城发展的主要模式,妻子在商城中守店,丈夫则在负责工厂加工,而现在的发展趋势,又赋予了丈夫另一个职责,即开始寻找网上发展机会,通过网上做供货渠道,或者自己开网店。
一位来自湖南的肖女士在国际商贸城一区开设了一家头花首饰配件店,她告诉记者,店里目前大部分订单还是来自于线下,总体还是来自外国的采购商居多。一个头花成本大概是2元,通过渠道销往国外后,可以卖到15美元。
“大概从去年开始,外贸就不如以前那么好做了,我们店目前在淘宝、天猫、京东上都在做分销,随着电商的发展,现在外贸转内贸就只需要转换下平台。现在仍然亲自到店里来进货的,大部分都是一些中东、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国家的采购商,像欧美国家那些网络发达地区的商人都愈发趋向于网上进货。”肖女士说。
到了下午4点30分至5点30分左右,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商户开始陆续地关门,一天的工作时间就这样结束。回到家后,仍然有不少商户选择继续守在电脑旁处理着各类订单、学习新的营销知识。他们可能不太清楚什么是“浙江制造”,但大致可理解一些“转型升级”的意义,然而义乌商贸城能否实现华丽转身?每一个看似平凡且普通的他们,都是这场“变形计”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