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假如你家有青春期的孩子 一定要做刚刚好的父母

发布时间: 2019-06-07 11:55:40 来源: 浙中新报 作者: 罗江红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十二三岁的孩子脾气暴躁,稍有不顺心就火冒三丈;或者从学校回来闷闷不乐,家长担忧地想问问到底发生了什么,孩子啥都不说,问多了,还顶一句回来:“你们烦不烦!”

  哪怕是对孩子言听计从,也不可能对所有的要求一一满足;明明是关心爱护孩子,孩子却不接受,还拒父母的爱于千里之外。做父母的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给孩子,却落入进退两难,里外难做人的境地,这可咋办?

  5月31日,在义乌精神卫生中心,举办了一场题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亲子互动》的讲座。面对这些让妈妈们焦虑的问题,主讲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主任医师叶敏捷的建议是:如果你家刚好有青春期的孩子,就要学会做“召之即来、挥之即走”的父母,能进能退,懂得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边界,学会适当地放手,如此,则是孩子的幸事,也是父母的幸事。总之一句话,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做“刚刚好”的父母。

  一、关爱刚刚好

  孩子小的时候,在外面摔了跤、受了欺负,都会回来朝妈妈哭诉、求助。哪怕孩子没说,妈妈抱起来一通安抚、劝说,孩子基本就能破啼为笑,快活如初。但十二三岁的孩子,明明在父母眼里依然是个孩子,明明许多时候还挺幼稚,但在有些方面却变得“不近人情”。就像之前那位妈妈讲的,孩子从学校回来一脸不悦,甚至还有泪痕,做父母的看了能不着急吗?越急越问,却啥都问不出来,孩子反倒嫌妈妈“烦”。

  父母无限的爱心却在青春期的孩子那里碰了壁,会让有些父母郁闷、抓狂。

  叶敏捷说,这时候父母要做到两点。一是孩子放学回来时脸上的表情,以及这种表情传达的情绪,父母要看到,并表达自己的关切与问候;二是要学会适当退出,在孩子不需要的时候,父母及时闭嘴,放手,给孩子自己消化的时间与空间。

  刚刚好的关爱,不是无视孩子的情绪,也不是硬把自己的关切和好奇塞给孩子,而是帮助孩子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不要随意评价对错好坏,而是“你的状态,我帮你解读”“你的问题,试着自己找办法解决”。

  仔细观察,这种“刚刚好的关爱”需要父母的智慧,而不是任凭自己的情绪泛滥。那位说自己的孩子脾气暴躁难以管控的母亲说,自己是中年得子,对这个儿子非常宠爱,而且自己以前也是脾气不小。

  一面是过度的心疼与宠爱,另一面是自己的情绪常常失控,两者相加,刚好养成一个随意任性、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朝至亲之人发火的“暴躁娃”。

  二、严厉刚刚好

  叶敏捷讲到一个例子,一个小伙子大学毕业,接下来的任务是回家继承家业。这个他人眼里的“富二代”,却有着别人无法理解的苦恼,生活中有些很简单的事,都能让他相当纠结。比如去朋友家做客,眼睛不知该往哪里看:看着朋友吧,老盯着一个男的好像不合适;看着朋友的老婆,好像更不合适。坐趟三轮车,车夫要价6元,他还价5元,还价完又自责,何必这么小气;但如果不还价,他也自责,连讨价还价都不会,是不是太傻。

  这个纠结的小伙有一个抱怨的妈妈,还有一个相当严厉的爸爸。他小时候,爸爸忙着做生意、应酬,很少跟他和妈妈在一起。妈妈时不时在他面前抱怨:“你爸整天在外面吃饭,他不喜欢你,他就喜欢那些朋友!”而在小伙心目中,爸爸是“很凶的”。他回忆小时候的一件事:那阵子他刚得到一套喜爱的玩具,表妹来玩时,也要玩这套玩具,他有点舍不得地对表妹说,玩得小心点,不要弄坏了。

  偏巧那会爸爸在旁边,听他这样讲,爸爸大声命令他把玩具送给表妹,做男子汉不能这么小气!

  平时难见人影,教育孩子的任务基本交给妻子,难得“教育”一把,不是骂就是打,还自以为在扮演“严父”的角色。这样的严厉法,不仅不能得到孩子的认同与尊敬,相反,还有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就比如这个小伙子,到现在都活在父亲严厉的阴影之下,甚至无法在外人面前放松地在沙发上靠坐,因为担心那样会让对方认为自己是在“挑衅”。

  溺爱无度,容易把孩子养得任性妄为、家里蛮横而外头无能;严厉过度,又容易让孩子变得缺乏自主能力,显得胆怯、自卑,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真实感受,到了恋爱年纪,也全得由父母做主。

  刚刚好的严厉,是在爱护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培养规则意识和边界意识,而不是一味让孩子“怕”自己。

  三、陪伴刚刚好

  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强调父母对孩子“陪伴”的重要性,尤其是孩子三岁之前,父母用心的陪伴、良好的互动,会成为孩子未来最重要的竞争力。

  一位妈妈为了专心陪伴孩子,辞去工作,当了全职妈妈。可孩子的成长状况并不乐观,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常常发莫名的脾气,上课时都会突然推开桌子,把桌上的东西扔一地,还会嘻皮笑脸,大有不把同学逗笑不罢休的势头。后来在一次参加注意力培训班的时候,因为受了老师的表扬与鼓励,这个孩子先是开心地笑了,继而又伤心地哭了。他说:“老师,我每次做给妈妈看,妈妈都夸我好棒好棒,其实她看都没有看。”

  叶敏捷说,有一次他与这个孩子的妈妈讨论孩子的情况,妈妈说,她放弃了工作,全职带孩子,还要照顾这个家,真的很累……说到这里,她的手机响了,一个微信进来。她拿起手机,看微信,回微信,回完了接着交谈。可没过一会,手机又响了,她又拿起来看微信、回微信……叶教授幽默地说,“她第二次看手机的时候,我已经有点愤怒了。其实我有什么可气的?”但如果这位妈妈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也处于这样的“专注”状态,也就难怪孩子要闹腾,要发脾气了——他渴望妈妈的关注,妈妈也宣称是放弃工作专门来关注他的,而事实上,妈妈什么都看不见。

  曾经有一名因各种不适而休学在家的高中女生也讲到过“陪伴”的问题。妈妈要做生意,白天都得在外头忙;爸爸的工作却大多时候可以在家做,也有空闲时间。爸爸美其名曰在家陪她。但她让爸爸陪她看看电视,爸爸说这会没空;她让爸爸陪她出去走走,爸爸说他有不去的自由……这样的“陪伴”没有拉近父女的距离,反倒让女儿对父亲有了更多的怨言。

  陪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是坐在孩子旁边玩手机,不是盯着孩子写作业,更不是跟在后头碎碎念。

  刚刚好的陪伴,既能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也能教给孩子自律与边界。

  刚刚好的父母,是不焦虑的父母,聪慧的父母。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