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一家四代做梨膏糖 岁月流逝里的传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 2019-12-03 09:42:27 来源: 浙中新报 作者: 王志坚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贾江英在展示她熬制的梨膏糖。

  在佛堂一带,说起“佛堂麻痢”贾有福,估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贾有福(1931年4月~2006年10月)是义乌市佛堂镇竹园村人,艺名贾好笑,别称“佛堂麻痢”,是义乌著名的小锣书演员。他自幼喜爱民间艺术,17岁学艺,1952年拜杭州艺人罗笑锋为师,擅长小锣书,他的唱词幽默风趣,群众十分喜欢,家喻户晓。

  小锣书,又名小热昏,俗称唱梨膏糖,它的前身是清代末年的“说朝报”。起初大多在农村说唱,后来逐渐进入城区,20世纪60年代遍及城乡。小锣书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表演形式灵活简便,不受场地限制。等到观众聚集成群时,就打开箱子,兜售梨膏糖。

  说起梨膏糖,佛堂贾家土法熬制的梨膏糖特别有名。昨天上午,记者慕名来到佛堂老街下街20号的“宏妈梨膏”店,据义乌市非遗办工作人员介绍,贾家一家四代做梨膏糖,贾家的梨膏糖制作技艺已被列为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贾家梨膏糖完全是采用传统手工技艺熬制的,其中,‘宏妈’梨膏糖名气最大,特别受顾客的青睐。”

  “我用的也是祖传的方子,只是现在的品类更丰富而已。”贾江英是佛堂镇起鸣村人,今年45岁,是贾家梨膏糖的第四代传人。她说,可能是“宏妈”这个名字好听好记,特别受欢迎,其实她熬制的梨膏糖和祖父辈做的是同一个味。

  第一代:因患有支气管炎琢磨熬制梨膏糖

  贾江英说,早先熬制贾家梨膏糖是她的太公贾昇金(1879~1934年)。太公因患有支气管炎,经常上山采草药熬了汤喝,但效果不明显。有一次,他到兰溪做小本生意,结识了一名兰溪朋友,朋友带他去见了当地一名气较大的土郎中。土郎中给他开了一剂方子,让他回家炖梨吃。

  太公回家后,到村里一户种有黄花梨的人家,买了几个梨子,切成片放入土灶,用微火炖汤喝。一个梨子分三次炖,隔几天喝一次。半年过后,太公觉得支气管炎的症状慢慢消失了。后来,太公因经常要到兰溪做生意,就自个琢磨着将梨水熬成了糖。

  “我们贾家的梨膏糖,起初样子是不太好看的,因为是用手捏的,每块梨膏糖的大小、形状都不一样。”贾江英笑言,听父亲贾祯棋说,太公还经常将自己土法熬制的梨膏糖分给家人吃。再后来,还拿着自己做的梨膏糖到兰溪一带销售。

熬制梨膏糖的雪梨和中药材。

  第二代:挑着货郎担“鸡毛换糖”兜售梨膏糖

  贾江英的爷爷贾祯棋(1904~1992年)自小体弱多病。“因为太公去世得早,我爷爷家里条件很不好,为了生计,农闲之余就挑起货郎担四处‘鸡毛换糖’。”贾江英说,爷爷从太公那里学到了熬制梨膏糖的技法,并将销售梨膏糖当成了补贴家用的“好法子”。

  由于当时市场上不容易买到新鲜的黄花梨,爷爷做的梨膏糖数量并不多。当时的梨膏糖是用纸张包的,起初售价只有一分钱一颗。后来,爷爷发现兰溪一带喜欢吃梨膏糖的人特别多,就经常挑着货郎担到兰溪城里卖。“早上挑着担子步行至官塘上火车,第二天晚上又坐火车赶回义乌,梨膏糖在兰溪能卖到三分钱一颗。”贾江英清楚记得,爷爷做的梨膏糖也是用手划出来的,形状不一,大小也不均匀,但很好卖。“生意特别好的时候,我爸爸和奶奶在家里赶着做,爷爷负责在外面卖,全家人都很忙。”

  第三代:成为熬制梨膏糖的“专业户”

  贾江英的父亲贾祥铨(1946~2011年),是吃着梨膏糖长大的。“爷爷年纪大了,就把熬制梨膏糖的技法一五一十地传给了我的父亲,并让他全面接手在兰溪的生意。”

  贾江英介绍,父亲正式接手爷爷的生意时,贾家梨膏糖的价格已涨至五角钱一颗,而且还经常供不应求。为此,父亲将家里的自留山全部改种梨树,结出的梨子全部用来熬制梨膏糖。“有时,还要到村里甚至隔壁村其他有梨树的人家收购梨子。”

  父亲将熬制梨膏糖做成了事业,贾江英的家成了远近闻名的熬制梨膏糖的“专业户”。当时,佛堂一带各乡村集市很多,每到周末或节假日,遇到集市日,贾江英都会跟着父亲去赶集,帮着卖梨膏糖。

  “我也是从小吃着梨膏糖长大的,对熬制梨膏糖非常有兴趣,经常坐在土灶旁看父亲熬梨水做膏糖。”贾江英说,她12岁就学会了制作梨膏糖。父亲做的梨膏糖,除了在义乌各地销售,还经常送至兰溪,因为父亲在兰溪租了一个小店铺,专卖正宗的义乌梨膏糖。“起初,店铺是父亲自己经营的,后来在兰溪找了一个朋友代卖。”

  第四代:注册“宏妈”商标,手机上卖梨膏糖

  “我们贾家熬制的梨膏糖,名声一直不错,但到了我这一代才真正做强做大。”在贾江英看来,自己虽然是一名女性,但经营头脑要比太公、爷爷和父亲强很多。

  “主要是我读过书,有文化,还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贾江英笑称,父亲将熬制梨膏糖的祖传秘方交到她手上后,她就琢磨着创新。一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把单纯的块状变成颗粒和卡通动物等多种形状,让贾家梨膏糖的样子更多变;二是在包装上的改进,除了用纸张包,还有塑料罐装和玻璃瓶装等。

  “我做的梨膏,主要是用于止咳、化痰、润肺,面向的是支气管炎和哮喘患者;梨膏糖含片,主要给患有咽喉炎和嗓子干哑的人吃;梨膏棒棒糖,主要是给体质较弱的小孩子吃的;还有川贝梨膏……”贾江英的店铺里,整齐摆放着五六种不同形状、不同包装、不同效用的梨膏糖。贾江英告诉记者,“宏妈梨膏”店内的所有梨膏糖,均是她纯手工熬制,她用的梨子都是自家种的。她家有专门的梨园,有专门的保鲜设备。

  为了让消费者放心,贾江英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商标注册证,祖传的贾家梨膏糖终于有了国家认可的商标“宏妈梨膏”。问及为何取名“宏妈”,贾江英自豪地告诉记者,一语三关。“宏”来自儿子的小名——“宏宝”;儿子自小体质较弱,一挂盐水就过敏,生病只能服中药,她是为了儿子的健康才把经营梨膏糖当成了自己的事业,所以叫“宏妈梨膏”;“宏”还有弘扬之意,她要把祖传的贾家梨膏糖发扬光大。“我要让‘佛堂宏妈梨膏’和‘佛堂麻痢贾有福’一样,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贾江英说。

  让贾江英倍觉欣慰的是,由于“宏妈梨膏”在义乌乃至全省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她只要守在店里,刷刷手机就可以了。“现在物流这么发达,微信营销这么方便,宏妈梨膏糖根本不愁卖。”

  【记者手记】

  让非遗在人们需求中传承

  据义乌非遗办工作人员介绍,梨膏糖起源于唐朝,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传,唐朝名相魏征为给其母治咳而遍寻名医处方,为解除草药苦味,便将草药磨成粉后加梨汁煎熬成糖,美味又治咳。药和梨煮汁治好了老夫人的病,这消息很快传开了,医生也用这一妙方来为病人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人们就称它为梨膏糖。

  如今梨膏糖品种越来越多,如把川贝、桔梗、半夏等中草药磨成粉熬进梨膏糖里,制成了止咳化痰润肺梨膏糖。由于药材上等,加工精细,价廉物美,深受群众喜爱。据了解,在义乌,生产梨膏糖的家庭作坊并不少,但大多只是为了家人食用以增强体质或治疗咳嗽、支气管发炎、哮喘等疾病。像贾江英这样把熬制梨膏糖当成事业的人并不多,这或许是“宏妈梨膏”畅销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贾江英在熟练掌握梨膏糖制作传统手工技艺后,又进行了提升和创新,并形成专业化的生产加工基地,做出了瓶装的梨膏糖浆、用模具制作的形态各异的梨膏糖等不同产品。同时还为祖传的贾家梨膏糖注册了“宏妈”商标,并积极参加义博会、森博会、旅博会等各种展会,树立产品的品牌形象。贾江英的做法是成功的,因为她懂得,非遗只有在人们的需求中才能更好地得以传承。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