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7月4日讯(记者 陈佳琪 编辑 程雄)7月3日上午11点,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清脆稚嫩的叫卖声打破了市场的喧闹。“要不要娃娃?五元一个小的,大的十元钱一个!”8岁的任锦熙正用稚嫩却清亮的声音招揽顾客,面对讨价还价的客人,她不慌不忙:“买就送卡片,可以选喜欢的图片哦。”熟练的回答与孩童的模样形成反差,引得采购商频频驻足。
这个暑假,任锦熙的“创业摊”就设在母亲骆晓丽的婚庆用品店楼下。一早,她推着整理好的毛绒玩具找“摊位”、定价格,还拉来小伙伴组团“经营”。“她说卖出去就行,心态特别好,在市场长大的孩子,似乎天生就不怯场。”骆晓丽站在两米开外远远看着,目光始终关注着女儿,只在女儿遇困时稍作提醒。
在市场里长大的任锦熙,早已耳濡目染父母做生意的日常,递名片、招呼客人是家常便饭,这次摆摊更是主动请缨。赚到钱后,小姑娘的计划简单直接:“赚钱了准备换别的玩具。”在她看来,这不仅是一次商业实践,更是一场充满乐趣的冒险。
这样的场景在义乌并非新鲜事,也非个例。去年7月,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二区市场举办的"小小货郎担"暑期实践活动中,11岁的“小货郎”金铭凯就有模有样地用英语向也门客商介绍清凉商品:“这个风扇Very Interesting(有趣),我弟弟特别爱玩。”尽管英语表达还稍显生涩,但在妈妈的协助下,他还是以10元一个的价格顺利完成了首单交易。
值得关注的是,活动现场不仅设置了创意十足的店铺海报、琳琅满目的商品、精心制作的价格标签,义乌国际商贸城二区市场还为每一位“小货郎”颁发了“营业执照”,引导他们合法合规经营。
据悉,“小小货郎担”暑期实践活动是商城集团国际商贸城第二分公司党支部深化党建引领、助力义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年度品牌活动。该活动由市场经营户的子女化身“小货郎”开展经商实践,亲身感受老一辈的创业历程,培养市场“商二代”“商三代”的经商思维与能力。自2015年暑期起累计吸引2500余名儿童参加,主要包括市场经营户8-14周岁的子女。
回忆起当年的暑期“创业”经历,初代“小货郎”方龙飞满是感慨。“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市场中摆摊,刚开始的时候特别紧张,连话都说不利索。”方龙飞说道,“但慢慢地,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怎样把商品推销出去,还懂得了计算成本与利润。那段经历,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
而如今,“鸡毛换糖”的精神在新一代义乌人身上得到了传承与延续。这些在市场里长大的孩子们,从小就浸润在商业氛围之中。每到假期,一批批“小孩哥”“小孩姐”就会在市场随机随地“刷新”,俨然一个个“小老板”,把义乌国际商贸城变成独特的“赚钱版夏令营”。家长们普遍认为,这种体验意义非凡。它不仅能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计算能力,还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父母做生意的不易。“比在家刷手机强多了。”一位家长感慨道,“孩子们在市场里锻炼,学会了独立思考,也更加懂得珍惜。”
在义乌,这样的“小孩哥”“小孩姐”故事仍在不断上演,他们用稚嫩的声音吆喝,在算账本里写下加减法,在一次次交易中触摸商业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