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大四院神经外科成功为一名帕金森患者实施了浙中地区首例脑深部电刺激术(DBS),顺利完成脑起搏器植入。该项高精尖手术的开展,标志着该院对帕金森病治疗有了新突破。
这名“幸运儿”姓王,今年48岁,在义乌某企业做安保工作,患帕金森病长达11年,近年来一直在浙大四院帕金森专家门诊就医。在主任医师赵国华的指导下,他长期口服药物治疗,起初效果不错,但2年前肢体运动迟缓症状加重,四肢震颤厉害,已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经诊断,王先生的病情已发展到中晚期,经院方专家联合评定后,建议采用DBS技术为其治疗。
据赵国华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患者常有肢体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运动失衡等症状。发病早期药物治疗效果理想,但病程3~5年后将出现药效下降和药物引起的副反应,晚期患者可能会瘫痪在床。而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可明显改善这类帕金森患者的症状。
去年,浙大四院神经内科开始进行帕金森病DBS治疗评估,并积极开展DBS术后患者程控随访。今年7月,该院神经外科顺利完成第一例DBS更换电池手术,为有13年帕金森病史的毛女士完成了脑起搏器电池更换手术。
“DBS就是脑起搏器,通过立体定向的方法,将两个细微电极植入脑深部的核团,两个电极和胸部皮下的刺激仪连接在一起。通过刺激仪放电,刺激脑深部的特定核团,进而达到控制患者运动症状的目的。”浙大四院神经外科主任陈毅力表示,这是帕金森病治疗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过去只在北京、上海以及省会城市开展这项高精尖的脑外科手术。
为王先生手术当天,该院特邀国内DBS手术经验丰富的北京天坛医院孟凡刚教授到现场提供技术保障,护航首例DBS手术的开展。在将两个电极先后植入患者颅内后,奇迹发生——局麻状态下,患者四肢震颤、僵直症状明显改善。手术进行了5个小时,陈毅力说,脑起搏器可以控制帕金森患者的强直、震颤及运动障碍等,达到患者少服甚至不服用药物,有效保障其生活质量。